试论诗歌翻译的意境之美
摘要:能准确、完整地再现原作意境之美的译文是好译作。语言本无穷尽,译者应发掘语言巨大的潜在表意功能,努力实现原诗意境的转移和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诗形式及其他特征。文章就意境与形式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分析比较了拜伦的名作——《she walks in beauty》的两篇译作。
关键词:诗歌;翻译;意境;形式
一、意境与形式的关系
诗歌翻译中形神兼顾当是其最高境界。然而,诗歌翻译中能同时形神兼顾的,毕竟很少。当形式与内容不可得兼的情况下,应该努力地传达原诗的意境,最大限度地保留形式。笔者很是赞同以下几位德高望重的翻译家的观点。
茅盾(1921)提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艺术色就是该作品的神韵。”“…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异而保留了‘神韵’”。
傅雷(1951)说过:“翻译,所求的不在于形似而在神似。”傅雷解释道,“我并不说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留原文句法的。”傅雷先生所说的句法,主要是指形式。罗新璋(1984)对此有番更高的阐释,“‘重神似而不重形似’,是指神似形似不可得兼的情况下,倚重倚轻,孰取孰弃的问题。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似于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似。神似形似,浑然一致,是为胜境;但不能两全时,则不要拘泥字面,死于句下。为了颇得神气,可以略于形色。”
许渊冲在形似与神似之间,他更看重的是“神似”。他说,“翻译求似(或真)而诗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求真是低标准,求美是高标准;真是必要条件,美是充分条件;”(许渊冲,2000)许先生所说的“真(或似)”,主要是指形式上的相同或相似;许先生所说的“美”,则是指原诗的意境之美,神韵之美。可见,当形式与意境不可得兼时,许先生也是以保留意境为最高原则。
英汉诗歌翻译中,在处理意境与形式的关系方面,翻译家吕志鲁教授的方法值得我们研习。我们不妨将george gordon byron(拜伦)经典之作——《she walks in beauty》的两篇译文进行比较。
一篇是吕志鲁先生的译文,另一篇是曹明伦先生的译诗。
she walks in beauty
she walks in beauty,like the night
of cloudn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
and all that’s best of dark and bright
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
thus mellowed to that tender light
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
one shade more, one ray less,
had half impaired the nameless grace
which waves in every raven tress,
or softly lightens o’er her face;
where thoughts serenely sweet express
how pure, how dear their dwelling-place.
and on that cheek, and o’er that blow,
so soft, so calm, yet eloquent
the smiles that win, the tints that glow.
but tell of days in goodness spent,
a min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
a heart whose love is innocent!
吕译:
她在美中徜徉
她在美中徜徉,
她在美中穿行;
象深邃的苍穹缀满繁星,
象皎洁的夜空万里无云。
明和暗多么协调,
深与浅恰如其分;
白昼的光线过于炫耀,
柔和的夜色最为温馨。
美汇入她的举止,
美溶入她的眼神;
美在乌黑的发际游弋,
 
试论诗歌翻译的意境之美
点击下载
上一篇:河北省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下一篇:甘肃广告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思考
本文2010-08-18 10:09:08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03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