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的政府经济激励机制探讨
摘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一个经济问题,因而解决环境问题也必须从经济方面入手,运用经济手段来管理。根据环境污染及其外部不经济性的概念和成因,在治理环境污染中采取有效的激励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利益机制,对于环境污染防治将起到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政府针对环境治理采取的激励措施及存在的缺陷,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环境治理;经济激励;激励机制
从云南阳宗海砷污染事件污染事件,到陕西凤翔儿童血铅超标事件,从内蒙古赤峰自来水受污染致4200余人入院治疗,再到湖南浏阳镉污染致500余人尿镉超标,……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污染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因此,环境治理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民众的健康,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
一、环境污染的经济学本质
(一)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
环境资源就是一种公共资源,由于自身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了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现象。企业可以肆意占有公共资源而不必付出任何代价,这样人人抢占公共资源为自己产出利润,长此以往,就出现了诸如“公共地的悲剧”这种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社会总利益的行为。同样,企业也可以任意地向环境中排放废物,减少处理废物的成本,本身收益大大提高,但是就整个社会大系统而言,一个企业排出的废物很可能为其他企业的生产增加了成本,从而造成大面积的外部不经济性,使社会成本增加,资源被浪费。
(二)环境污染的外部不经济性
环境污染属于生产或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由于污染者的私人行为产生的污染物不仅对其本人,而且对其他人也造成了危害,其私人活动的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即实际承担的私人成本低于其应该承担的社会成本。由此可见,环境污染者私人成本的节约是以造成社会危害为代价的,社会要为此支付外部成本。
外部成本内部化对生产者的影响如图1所示。图中c1为生产成本,c1+c2为生产成本与污染治理成本之和,p*q为总收入。若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企业生产量为q2,因为对应于q2,p*q曲线的切线斜率与c1曲线平行,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p*q曲线的切线斜率代表边际效益,c1曲线的切线与c1曲线重合,其斜率代表边际成本),此时企业盈利最大。若将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后,则企业的成本曲线变为c1+c2曲线,此时,企业生产量将变为q1,由于对应于q1,c1+c2曲线和p*q曲线的切线平行,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此时企业盈利最大。这说明,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后,可促使企业降低生产量,从而相应地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二、我国环境污染现状
近年来,尽管我国某些环境问题已有所改善,如部分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然而在扭转环境资源损失趋势上并不顺利,局部的改善同环境整体恶化相比微不足道,保护环境的努力远远跟不上环境的不断破坏,无法抑制其他环境指标的进一步恶化。
在水污染方面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中,属iv类和v类水体的占3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并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136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属iv类、v类和超过v类标准的高达76.8%;约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我国有3亿人缺乏洁净饮用水。虽然一些地区空气质量有所好转,但是很多大河的水质甚至达不到最低标准。全国的大城市中只有69%的城市饮用水质量达到了规定标准,较2006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
在重金属污染方面仍很严重。云南阳宗海砷污染事件、山东邳州砷污染事件、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陕西凤翔儿童血铅超标事件……,近年来,各地因重金属造成的严重污染事件频频发生、屡禁不止。
进入21世纪,我国环境正徘徊于加速破坏与强化保护之间,环境的不断退化导致国内社会经济损失、健康费用增加、更频繁和
环境治理的政府经济激励机制探讨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09:01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02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