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劳动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可行性分析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221下载246次收藏

    摘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现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平等参与分配。然而,对劳动在生产中所做出的贡献不能简单地按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加以衡量。事实上,也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指标对劳动所做出的贡献加以衡量。所以,劳动按其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现实可行性值得怀疑。
 
    关键词:收入分配;可行性分析;劳动收入
 
    一、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指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首先对社会总产品作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然后按照每个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在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财富还比较匮乏的初级阶段,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所以,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公有制基础是以按劳分配的主体为企业而非社会来体现的。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劳动并不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它直接表现为企业劳动;同时,各个公有制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主体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理性的经济人。正因如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只能在企业内部才能得以实现。而由于在现阶段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在表现为企业劳动之后还必须接受社会的检验,只有获得社会承认的企业劳动才能得到补偿,所以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只能以获得社会承认的企业劳动为限再依据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分配。
 
    必须注意的是公有制经济中除劳动外的其他所有生产要素公有,由国家代表全民行使所有权。因此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成果的各种必要扣除部分归全民所有,用来为全民服务;而剩余部分依据按劳分配原则归劳动者所有,这就使得按劳分配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唯一分配方式,它排除了资本、土地、技术、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可能。在这里劳动虽然是生产要素,但其依据劳动的质量和数量所获得的收入则与劳动是生产要素的特性无关。这是因为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有限,而为了将有限的社会总产品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必须有一个标准,显然,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仅仅是充当了这个标准。
 
    二、劳动力价值补偿与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商品的劳动力,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就劳动力的价值而言,它是由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在量上等于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尽管不同生产力水平的国家,或者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以及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质量以及构成不同,从而劳动力价值不同,并且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也会不断扩大。 然而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作为商品的劳动力只要是同质的,那么其劳动力价值在量上也是相等的,在生产中所获得的补偿也必然是相等的,而这部分补偿则构成了劳动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表现为劳动者所取得的劳动收入中的基本工资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在生产活动中,其他生产要素的价值是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由于劳动力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价值在消耗掉的同时又生产出远高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为了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必须对消耗掉的劳动力价值进行补偿,而劳动收入中的这部分基本工资就是对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劳动力价值进行的必要的补偿,它并不是劳动作为生产要素所取得的分配收入。
 
    在现实经济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劳动收入除去基本工资外剩余的部分可以看成是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分配收入。然而由于企业往往将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看成企业的生产成本,这样劳动收入就成了各种必要扣除的一部分。而劳动成果在扣除了各种生产成本之后则只在除劳动外的其他各种生产要素之间进行分配。显然这种收入分配方式并没有将劳动与资本、土地、技术、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放在同等地位上,其结果是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很难获得与其所做出的贡献相当的收入。这是因为在现实中企业的做法往往是在综合考虑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年度经营目标、成本控制策略、人力资源市场、地区及同行业薪酬水平等各种因素后,拟定企业在接下来一段时期内的薪酬总额,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劳动者之间的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劳动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可行性分析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