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财力薄弱的县市无法做“主”、镇村两级办学积极性下降以及“农村普九”债务无法化解等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建立稳定合理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监督机制等对策和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以县为主;问题;对策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目的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保证经费投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事实上,这种管理体制的推行,确实收到了良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四个确保”,即确保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低于税费改革前的水平;确保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确保了校舍安全;确保了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农村教育由更多地依靠农民办学转到依靠政府办学,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但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还不是尽善尽美的,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财力薄弱的县“主”不起来
不可否认,“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使义务教育财政分担主体有所上移,可以缓解过去普遍存在的、县域内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状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政府间财权、事权不作任何改变的情况下,它也只是将镇级的义务教育资金缺口集中到了县级财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量不足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目前,农村教育支出约占县级财政支出的50%左右,在乡镇一级则占75%左右。一方面,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对县乡财政压力愈来愈大;另一方面,在取消农业税后,县乡的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在县乡财政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即使省、市两级财政承担了部分保障经费,但由于县级政府财政责任与财政能力严重失衡,难以负担教育投入义务,根本“主”不起来,不得不依靠老办法:乡镇教育经费仍诉求于乡镇财政,将乡镇教育经费经过县财政周转,再下拨到各乡镇。这样,财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又会失去保障,学校“保运转”形势严峻,更谈不上“保发展”。
(二)镇、村办学积极性普遍下降
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镇村两级认为,既然投入“以县为主”、管理“以县为主”,那他们就不必操心改善办学条件的事,“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这样,一方面是县级投入不足,另一方面镇、村两级甩手不管,就会出现义务教育办学经费来源得不到保障的局面。
(三)学校债务无法化解
目前,农村中小学“普九”负债是普遍现象,有的欠债高达几十万元,已严重制约当地义务教育的发展。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一些乡镇推卸责任,不负责债权,而随着义务教育学校预算制度的建立,学校更无偿还渠道。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债务纠纷和债权官司。可以预见,如果没有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有力支持和强力干预,农村“普九”债务主体的确定、转移和最终偿还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教育的良好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以上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08:11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88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