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新政的评析
摘要:文章通过评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政策的新变化及对我国的影响,指出虽然从表面上看贷款政策改革有顺应时代发展及响应成员国呼吁的积极意义,但是并未改变发达国家通过其实际控制的imf为其自身利益服务的事实。最后,文章提出我国对imf贷款政策改革可采取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政策;改革;分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于2009年3月24日宣布了一系列贷款政策改革方案,扩大贷款项目的灵活性,并减少不必要的附加条件。之后,分别于4月17日和5月6日通过了墨西哥和波兰对imf新贷款工具“灵活信贷额度”的总额达675.8亿美元的申请。本文通过评价其贷款政策的新变化及对我国的影响,提出我国应对策略。
一、imf贷款政策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一)背景
随着起源于发达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面临全球经济下滑带来的日益增加的压力。很多国家发现,它们的政策回旋余地受到更大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这些国家能够及时获得融资,而且融资的数额和形式得当,可以缓冲外部冲击引起的经济和社会代价。
在这个背景下,imf于2009年3月24日宣布通过下列措施对imf的贷款框架进行一次重大改革:对imf的贷款条件进行现代化改革;推出一种新的灵活信贷额度;提高imf常规备用贷款安排的灵活性;将贷款限额提高1倍;调整和简化贷款的成本和期限结构;取消某些很少使用的贷款机制。此外,imf还寻求大幅度增加其非优惠和优惠贷款资金,同时还准备改革面向低收入国家的优惠贷款工具。
(二)具体内容
第一,贷款条件现代化。imf通过两个主要办法实现这一现代化。一是更多地依靠事先确定的资格标准(事先条件),而不是传统的(事后)条件,作为向各国提供imf资金的基础。这项原则体现在新的灵活信贷额度(flexible credit line,简称fcl)当中。二是在所有的贷款安排(包括在与低收入国家达成的安排)当中停止使用结构性业绩标准。
第二,设立灵活信贷额度(fcl)。这是imf对经济基本面、政策及政策实施记录十分强劲的国家实行的一项新的信贷额度。成员国可以出于危机防范目的而使用fcl。fcl的批准要求有关国家达到事先确定的资格标准,并在个案基础上决定贷款限额。与传统的imf支持的规划不同,fcl的拨款不是分阶段的,也不以政策谅解为条件。
第三,加强备用安排(sba)。改革sba(imf使用最多的解决危机的贷款工具)的目的是提高其灵活性,并确保没有资格利用fcl的成员国能够将sba用作危机防范工具。新的sba框架允许前倾式借款,并且在该国的政策实力和所面临的国际收支问题的性质允许的情况下,降低检查和购买的频率。
第四,将贷款限额提高1倍。将对成员国的非优惠性贷款限额提高1倍,新的使用imf资金的年度和累计限额分别为成员国在imf份额的200%和600%。
第五,调整和简化成本与期限结构。有效延长imf贷款的宽限期并简化还款表。新的承诺费费率表(随预防性贷款规模增大而增加)将有助于降低imf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同时不阻碍使用imf资金。
第六,简化贷款工具。取消近期未被使用的一些贷款机制(补充储备贷款和补偿融资贷款)。
二、对imf贷款政策改革的分析及评价
(一)改革措施体现了imf面对日益恶化的危机表现出来的与时俱进的态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纷纷指责imf长期以来忽略对主要发达国家和金融市场实施有效监督。2008年11月华盛顿峰会后,二十国集团(g20)成立了旨在改革imf的工作组,体现了其对各成员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呼吁的积极回应。
以“灵活信贷额度(fcl)”的设立为例,fcl的条件代表了对早先的“短期流动性工具(slf)”的增强,slf将因此终止。为了帮助成员国抵御危机,imf于2008年10月设立了slf贷款项目,但由于贷款期短、金额有限等原因,迄今没有发放出一笔贷款。尽管slf也只针对表现非常强的成员国,但它的几项设计特征(包括贷款数额有上限,偿还期短,以及无法用于预防目的)限制了其对潜在借款国的有用性。fcl既可用于防范危机也可用于解决危机,专门针对表现非常强的国家,各项特征非常灵活。fcl的灵活性体现为:确保有资格的国家能够在没有持续实施的(事后)贷款条件的情况下先期获得大量imf资金;可续信贷额度(有关国家可自行决定最初期限是6个月,或12个月);较长的偿还期(3.25-5年,而slf的滚动期最长为9个月);对使用imf资金的数额没有硬性规定的上限,在个案基础上确定限额(slf的上限是份额的500%);具有在任何时候提取信贷额度或将其视为预防性工具的灵活性(slf不能被用作预防性工具)。
&
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新政的评析
点击下载
上一篇:从信用角度解析穷人融资难下一篇: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模式研究
本文2010-08-18 10:07:35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78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