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跨省区流动的经济分析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053下载174次收藏

 
    摘要:以大量的农村青年劳动力为主体的跨省区、向非农产业的流动,已成为湖北地区社会转型期一个重要而显著的特征,湖北也因此成为全国农民工输出大省之一。文章试图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跨省区流动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湖北省;剩余劳动力;跨省区流动
 
    湖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1%。根据经济学理论,农村劳动力要素作用的充分发挥要依靠资金、土地等要素的配套。但是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资金缺乏,耕地资源不足,很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由于制度空间的解冻,以大量的农村青年劳动力为主体的跨省区、向非农产业的流动,成为湖北地区社会转型期一个重要而显著的特征,湖北也因此成为全国农民工输出大省之一。
 
    在湖北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大军中,主要形成了4种主流性的流动形式:一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一流动形式的主要特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当地的乡镇企业的转移。二是“进城务工经商”。这一流动形式主要拉动力是城市商品流通和服务业对农民的开放,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大中城市流动,尤其是向武汉、宜昌、荆州等中心城市流动。三是“南下打工”。这一流动形式主要拉动力来自于广东、上海为代表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现代产业的组织方式来组合和吸纳流动劳动力。四是“西部拓荒”。随着西部大开发及“东企西移”、“外资西进”,西部地区正形成新的经济热点,劳务需求正逐步增大,于是湖北许多市县的剩余劳动力到西部地区植棉种地等拓荒形式的流动,呈增长态势。
 
    在上述4种流动形式中,第3种形式是湖北省劳动力流动的主导形式。据湖北省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统计资料显示,外出从业人员中到乡外县内从业的有139.27万人,占14.5%,到县外省内从业的有218.58万人,占22.7%,到省外从业的603.65万人,占62.8%。据湖北省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省外务工人员在东部地区的占89.8%,在中部地区的占7.9%,在西部的占2.3%,其中流向广东的又占据了湖北省跨省转移劳动力的60%以上。尽管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沿海地区部分中小企业倒闭、停产、歇产,从而引发湖北部分农民工从2008年8月开始回流。但从湖北省统计局的农民工回流旬报调查结果看,农民工回流总体规模有限。2009年上半年返乡的部分农民工又踏上了“南下”就业的征途。这一状况产生的主要动因,是湖北省多数市县还没有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制造业或产业集群,所以,吸收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能力差。沿海地区产业集聚的吸引,导致了湖北省农民工外出务工绝大部分选择和流向了省外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跨省流动就业已经成为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流动的主要途径。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间的跨区域“南下”或“东流”,尽管大大缓解了湖北省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特别是农村就业压力,但在带来了积极的效应同时也施展着双刃剑的作用,对湖北的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扩大了区际间的发展差距。不能否定的是,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湖北农民增收的作用巨大,甚至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如湖北的许多地方,外出务工的农民挣得的现金收入总量,已接近甚至超过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但也应该看到,湖北仅靠劳务输出不仅不能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同样也不能缩小省区间居民收入上的差距。湖北形成“南下”和“东流”的“民工潮”,为务工地域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受到制度性障碍的限制。务工者中的绝大多数始终未能被当地接纳,而是在这一过程中演变成为一个特殊的“边缘人”,即所谓“外来妹”、“打工仔”。务工者无法获得真实的当地居民身份,不能取得当地户口,不能和当地职工同工同酬,不能享受当地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而特别应引起注意的是,随着文化素质较高的智力劳动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跨省区流动的经济分析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