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转型过程研究
摘要:福建永春县的一个小乡镇——湖洋镇,不足5万人口、万户居民,却把便利超市推广遍布以晋江、石狮为主的闽南地区,所属超市数量达万余家,其发展速度之快,集群状况之广蔚然可敬。在晋江、石狮各大工业区、各街道小巷,几乎都有湖洋人超市营生的足迹。湖洋人踏实肯干、点滴积累,一步步走向了成功,进一步转移了以往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状况,创造了一个属于湖洋人自己的奇迹。文章以湖洋镇为例,探索中国便利店发展之路。
关键词:便利超市;产业;经济
一、相关概念
(一)零售业态
零售是将商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以供个人或家庭消费的商业活动。零售业态是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2004年10月1日实施的《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与1998年试行意见相比增加了折扣店、无店铺销售等业态,并对购物中心的种类进行了细分,按照零售店铺的结构特点将零售业分为17种业态,分别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零售业态的分类里就包括本文所界定的超市类:超市、大型超市、便利店、折扣店、仓储会员店。
(二)便利店
所谓便利店即以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一些生活日用品购买频繁、零星,随用随买,这就要求能够就近购买,省时快捷。这样,设立在居民区、工业区、人流区的方便商店就发展起来了。这些小型零售企业以经营食品、副食品、日用品为主,面向附近居民,营业时间长,地点靠近居民区。这类商店规模小,商品品种少,当面对与其他类型商店的竞争时,为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争取市场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便利商店采用连锁组织形式,以发挥规模效益,取得经营优势,维持生存,得到发展。
二、湖洋模式的经济转移过程
(一)以粗放型芦柑生产为经济支柱
湖洋镇地势高,与外界联系不便,交通落后,地处泉(州)莆(田)交汇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台湾优良的芦柑种苗、技术的进一步推广,芦柑销售开始成为湖洋镇的经济支柱产业。随之发展的也有纸箱产业、果品加工产业、运输业,整个经济中心围绕着芦柑产业发展而来。至1997年,永春芦柑产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和星、马、港、澳、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总数的1/4,居全省第1。而湖洋镇作为永春最大的芦柑产出城镇,也享有“芦柑之乡”的美誉。但是,湖洋芦柑生产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远离消费中心,交通壅塞,工本费高。二是采后处理技术仍处于纸箱保鲜的初级阶段,仍以重量计衡分级,单位包装内果实的大小、形状、色泽参差不齐,至今没有一套现代化的洗果、挑选、打蜡、分级包装的生产线和大型低温贮藏设施,难以保证商品质量。三是各立门户各订商标,全省尚未制定统一的产品标准和品牌注册商标,难以形成整体市场营销力和信誉。四是缺乏产业集群,经营分散。
(二)价格杠杆,供需失衡,经济主支柱衰退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众多芦柑生产基地的规模不断扩大,以近地域为例就有漳州芦柑、永泰芦柑、平和芦柑等,在市场经济价格杠杆作用下,供需状况失衡以及橙产品等可替代产品出现重合,芦柑价格越来越不理想,甚至出现果农辛苦经营一整年的劳动果实无人问津的状况。湖洋支柱经济产业发展出现障碍,劳动力过剩。
(三)利用晋江、石狮等经济高速发展契机,湖洋劳动力人口转移
在20世纪80年代,“晋江模式”作为求解乡村工业化的有效范式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三角模式”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晋江已经成为福建省的第一经济强县,与其同时期发展的石狮一起形成了纺织服装、制鞋、陶瓷石材、食品、制伞及玩具业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其中服装、制鞋、食品形成了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包装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开放,晋江企业开始主要出口海外市场,尤以为国际代工为主,与中国制造业的另一个代表城市——东莞十分相似,私营企业、侨资企业等各方面资金的注入,经济膨胀,劳动力需求旺
区域产业转型过程研究
点击下载
上一篇: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下一篇:长江三角洲港口群一体化整合浅析
本文2010-08-18 10:06:53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67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