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直过民族”地区经济转型的文化障碍探析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123下载150次收藏

    摘要:“直过民族”虽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巨大的社会制度变迁造成的文化时差现象,并没有随着社会制度的转变从根本上动摇以传统农业为经济基础的文化意识;经济转型中劳动者观念滞后、文化素质低、发展能力匮乏导致生产要素相对静态归缩和单一利用刚性,制约着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粗放型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型以及经济结构转变。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于促进经济转型,核心在于变更陈腐观念、提升劳动者发展能力,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观念先导、智力支持、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关键词:“直过民族”;经济转型;文化障碍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全面实现经济转型的阶段。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现代化转变过缓,增长粗放,严重制约着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步伐,冷静分析经济发展缓慢的文化原因,探讨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的文化条件,使“直过民族”尽快摆脱贫困,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经济转型的现状
 
    “直过民族”是指解放初期,政府对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分化不明显的少数民族,采取不进行土地改革和阶级划分,通过特殊的政策帮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民族。云南有独龙、怒、傈僳、德昂、景颇、佤、布朗、基诺和拉祜、哈尼、瑶等16个民族,居住在8个地州25个县(市)。“直过民族”地区经过近60年的发展,实现了松木照明到村村通电、羊肠小道到天堑通途、刻木记事到信息时代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特殊的发展起点,“直过民族”聚居的乡镇区域,至今仍然是云南省经济结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因而也是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实现全面小康最难的地区。
 
    经济转型是指经济形态的更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提升。就“直过民族”地区而言,首先,经济形态仍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尚未向市场经济转化;传统农业尚未向现代农业转化。目前,三台山德昂族乡、独龙江地区、布朗山乡的农村基本都处在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状态。这些“直过民族”地区少量的农副产品交换只是弥补家庭生活的不足,交换率低;农民缺乏市场意识,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立,政府职能尚未完全转变,农民市场主体的地位还没有确立,生产要素缺乏流动,呈现相对静态归缩和单一利用刚性状态。其次,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就业结构低端化。调查得知,“直过民族”地区基本以农为生,其经济结构的基础在于自给性的农业体系,这些地区乡镇几乎没有乡镇企业,工业基本是空白,县城有少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数量少、规模小,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带动能力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超过90%,外出打工者少。再次,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尚未根本改变,发展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刀耕火种,不讲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轮歇式粗放型原始农业生产活动依然存在。由于上述经济尚未转型,必然导致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增收困难,生活陷入贫困。譬如,2007年,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聚居在独龙江乡农民人均纯收入746元;而丙中洛乡的怒族,人均纯收入986元,仅相当于当年全省平均水平的30%,全国平均水平的20%多,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如何实现“直过民族”地区经济转型,推动全面小康建设,首先应分析有哪些核心因素在制约农村经济转型,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应的对策来破解。
 
    二、制约“直过民族”地区经济转型的文化因素
 
    制约“直过民族”地区经济转型的因素很多,但核心因素是文化。本文将从狭义文化的角度,即思想意识和科学、技术3个方面对制约经济转型的文化原因进行阐述。
 
    (一)观念滞后是导致经济转型困难的意识根源
 
    经济转型要求观念变迁与之相适应,但“直过民族”地区农耕文化中一些落后的观念仍然程度不同的支配劳动者行为,对当今经济转型起顽固抗拒作用。
 
    一是生产上以农为本,存在重本抑末观念。“直过民族”地区延续的以农为本观念在当今虽具有积极意义的方面,但这个观念固化使民族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顽固延续,扼杀了多种经营可能给民族同胞带来的致富机遇。强化以农为本,视工商业为末的意识,阻碍了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的转化,造成经济结构单一、层次低下。我们在暑期社会实践中了解到,怒江的怒族、普米族、独龙族,德宏的德昂族,沧源的佤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偏僻农村几乎所有农户以耕作为生,有限的农户收入中农业经营占90%,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93%以上。以农为本体现在生产上的另一层意思是以谋求粮食总产量,满足维持生计为荣。在沧源翁丁佤族原始部落调查中,佤族同胞自豪地介绍粮食生产能满足生活需要。以自给自足为荣,必然导致生产上小而全,忽视分工和市场需求,造成不交换或少交换、商品率低,经济转型困难。正如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所指出:传统农业是以农民使用原始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由于传统农业固有的特征,传统农业只会产生贫穷的经济,它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二是少交换或交换意识缺失。追求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是对商业文化的阻隔。由于受重本抑末观念的影响,“直过民族”地区民众认为经商是不务正业人的职业,因此羞于经商。我们在民族村寨的调研中,常常被困难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豪爽、乐善好施所感动,也为他们少交换的意识和习俗而使资产不能变现,甚至蒙受损失而惋惜。漾濞县漾江镇后山傈僳族村至今还残留原始财富观念,即衡量财富的多少以饲养畜禽多少为依据,因而百姓惜卖相当严重,出现大量闲牛闲马长寿猪,畜禽存栏率高。但往往因畜牧卫生防治服务工作跟不上,疫情时往往遭受严重损失。少交换抑制了资源、资产变现和经济转型。
 
    三是分配上平均主义。傈僳、独龙、佤、布朗族等“直过民族”群众中存在有肉同吃、有酒同喝,一家杀猪,全村同吃的习俗。当下,佤族、独龙族剽牛后,将牛肉砍成均匀的砣,凡聚会的大人小孩每人一份,当场烧食。这种平均主义分配习俗,从社会效应看有重人情、亲故里促进人际和谐的方面;但从经济上看,它不利于资产变现和财富积累,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是消费上平时节省与节庆铺张并存。消费方式是价值观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不适当的消费会使有钱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直过民族”地区经济转型的文化障碍探析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