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地方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和政府角色定位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787下载251次收藏

    摘要:2009年在人行和银监会的政策推动下,各地掀起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新浪潮。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政府角色是地方投融资建设的关键问题,对此,文章从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中总结得出地方投融资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市场化运作、地方政府行政引导作用是地方投融资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其改革的原则。地方政府在投资体系建设当中应当坚持行政引导,应当坚持在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进行,这也就是投融资体制建设中地方政府应当坚持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融资平台;政府角色
 
    2009年人行与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同时要“加强信贷结构监测评估,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
 
    在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刺激下,2009年河北、云南等地相继出台了系列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措施,掀起了新一轮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浪潮。这次投融资体制改革浪潮也得到有关专家的支持。如财政部财科所国有经济研究室主任文宗瑜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构建与融资研讨会上认为,地方政府融资需要进行隐形负债向显性负债转变等3个方面的转变。
 
    新一轮投融资体制改革浪潮汹涌澎湃,地方政府也不能掉以轻心,忽略投融资体制改革失败会导致地方经济倒退的风险,因此,本文从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变迁过程总结未来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促使地方政府很好地把握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政府的角色定位。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融资体制的变迁
 
    投融资体制是国民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融资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五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发育,我国投融资体制也进行了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概括而言,可将我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过程大致分为拨改贷、投资主体改革和投资市场化3个阶段:
 
    第一阶段:拨改贷改革,改革期间为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的核心是针对扭转财政拨款无偿使用带来的投资效益低下,对基本建设投资由财政无偿拨款改为银行有息贷款,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拨款改贷款。从1979年起我国开始试行基本建设由财政无偿拨款改为银行有息贷款,从1985年起凡由国家预算内拨款安排的建设项目,一律改为银行贷款。
 
    二是转变投资计划管理体制。1984年10月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改革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中央政府下放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简化项目审批程序,进一步扩大地方政府的投资决策权。
 
    三是扩大企业的投资自主权。从1979年开始国家通过系列措施,包括实行利润留成制度、提高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费、实行两步利改税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以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投资决策权。
 
    拨改贷及配套改革措施的实施调动了投资建设单位节约资金、提高投资效益的积极性,但国家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并未改变,政府仍是最主要的投资主体。这一阶段的改革既未解决投资建设单位的自我约束和自负盈亏问题,又未解决在传统投资体制下缺乏投资风险承担主体的根本性缺陷。其结果是对企业的投资需求缺乏有效约束,企业投资行为普遍短期化,投资规模膨胀,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第二阶段:投资主体改革,改革期间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改革的核心是转换行政性投资主体和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nb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地方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和政府角色定位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