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经济区基础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浅议
摘要: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的经济区,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启动和推进,无疑将加速福建的繁荣与发展,推进福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协作,并产生和发挥重大的经济社会效应。然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尤其是作为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面临众多的困难和挑战。加快对海西经济区的建设,必须加强海西现代化经济区基础设施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海峡西岸;基础设施;体系构建
随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提出、启动和全面推进,这个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的经济区,将加速福建的繁荣与发展,推进福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协作,并产生和发挥重大的经济社会效应。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面临众多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一、海西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台湾铭佳大学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樊中原教授曾认为,福建在吸引台湾产业进驻方面有3大弱点:腹地不足;交通基础设施还不够发达;产业结构上没有形成产业链。应该说基础设施建设在海西经济区的形成和作用发挥中具有重要地位。海西建设,重在基础。目前,海西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如何,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文章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一)铁路建设尤其是省际联网仍显滞后
“十五”期间,福建加快赣龙铁路建设,实现福建铁路与全国铁路大干线“京九线”的连接,形成4条进出省通道(鹰厦、横南、梅坎、赣龙)。但是,与沿海其他省份铁路交通联网建设状况相比,福建铁路建设尤其是省际联网仍较滞后。据统计,福建铁路路网密度目前居全国第17位,每万人拥有铁路里程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内鹰厦、漳泉、外福铁路等级低且均为尽头线,省内铁路未成网,通过能力低、覆盖面小。现有出省通道与国家铁路干线联系不密切,省内铁路运营里程短。
(二)高速公路设施建设任务艰巨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福建省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高速公路里程在全国排第16位。到2007年,福建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000多公里。在“十一五”将完成第3条高速公路出省通道——京福国道主干线福建段建设,高速公路里程将达1300多公里,基本形成“福鼎-诏安”、“邵武-福州”和“漳州-长汀”的“一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可见建设任务仍相当艰巨。
(三)港口建设“东进西拓”显得更加迫切
福建省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18.3%,居全国第2位。港口建设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福建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港、可门港、马尾港、江阴港、湄州港、泉州港、厦门港、漳州港等港口。由于“北承南接”沿海高速通道已建成,因此,“东进西拓”更为迫切。而加快港口建设则是“东进西拓”的基础。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东南沿海转移,优良港口成为吸引临港工业发展和产业聚集的重要条件,福建省要发挥区位优势,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建设是重中之重。
(四)能源设施与能源需求之间缺口大,优质洁净能源少
目前,福建省水电资源较丰富,但开发率已高达50%以上,潜在的水电资源开发难度增大,开发后也只能满足局部地区的电力需求。风电资源、潮汐发电资源虽然丰富,但技术要求高、建设成本大,尚难以大规模开发利用。继续依靠发展燃煤电厂增加电力供应受环境容量限制,电力发展与环境保护、能源资源选择的矛盾会日趋突出。
(五)信息化技术标准、共享、服务体系方面尚需进一步提升
目前,福建全省数字化总体水平仅30%左右,信息化建设存在着分散、浪费和效率低下、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每年政府投资开发的信息成果数据,仍无法进行深加工与共享。信息化基础投入和信息化技术人才浪费与缺乏并存。
(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需要加快
目前,福建省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尚存在着不协调、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中心城市带动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存在。福州、厦门
海西经济区基础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浅议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05:48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49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