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及对策
摘要:文章列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及危害;从组织因素方面分析了职业特征、工作负荷过重、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公平感等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提出了重视学生工作、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岗位职责、合理减轻工作负荷,引入竞争机制、倡导流动机制,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等对策,以期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改善辅导员教师生活质量、实现辅导员队伍动态稳定和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组织因素;对策
高校辅导员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参与者,而且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力量。
我国已跨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辅导员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学生繁多的学习、生活和心理问题使高校辅导员疲于应对。同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的权威日益减弱;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喜欢标新立异,不循规蹈矩,思维和行为方面的反叛性越来越强,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越来越拒斥,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感显著降低;再者由于扩招,学生素质有所下降且学生间素质层次增多。这些给教育和管理增加了难度,而这绝大部分落又到了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身上。在这种新的形势和背景下,辅导员队伍中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加重。因此,研究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降低其负面影响,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职业倦怠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于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体验下,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学者马勒诗(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由3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onal lineation)和个人成就感低落(dim in ishedpersonal accomplishment)。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常表现在:长期的情绪倦怠感;对工作的冷漠感;较低的成就感。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在人才培养上担负着重要职责,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但职业倦怠的存在会对辅导员和学生的成长进步以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二、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组织因素分析
工作倦怠症状凸显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之中,其根源在于学生工作本身的特殊性给辅导员带来的非同寻常的压力。对于辅导员个体而言,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已证实社会、组织、个人因素与工作倦怠感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关系。下文着重阐释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
(一)职业特征
辅导员的工作在时间或空间上具有延续性和不断扩张性,具有“无边界性”的特征,不像医生的工作是通过治愈一种疾病而结束,律师的工作是随着一个案件的结案而终结。因为没有明确的界限,辅导员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才算“完成了工作”。这就形成了辅导员个人希望看到自己角色扮演的成果的需要与他的角色扮演中许多成果的“无形性”之间的矛盾。还有许多虽非职责范围之内但与学生切实相关的事务耗费了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辅导员的工作是最恰当不过的。由于工作没有明确的界限,这就形成了辅导员处于随时待命的持续应激状态,难以有效放松。有一项研究比较了美国和荷兰的5种工作类型(教师、社会服务、医药、心理健康,以及司法执行)的工作倦怠情况。结果表明,工作倦怠在两个国家有相似的工作特征。在司法界,职员表现出高工作怠慢和高无效能,而衰竭水平较低;教师却表现出高衰竭,以及一般水平的工作怠慢和无效感。辅导员职业是典型的助人职业,工作任务重、社会责任大,加上自我期望值高,往往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中的一些压力,这必然会损害教师的工作热情,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就不可避免了。
(二)工作负荷过重
有研究表明,工作负荷过重与职业倦怠之间呈高程度相关。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辅导员承担的工作任务不断加重。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高校在校人数比2003年增加了近1倍,而辅导员很难按照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及对策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05:35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45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