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大农业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性及对策
摘要:长期以来,公共资源配置主要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导致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出现巨大差距,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历史阶段,发展现代化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对农业生产性公共产品提供提出了新的要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民的基本生产条件,是农业生产基础的基础。加强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关键在于改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创新农业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关键词:农业;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
一、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本质
经济学上把同时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称之为私人产品,而把不具备消费的排他性与竞争性的产品称之为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一般可进一步分为纯粹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粹公共物品由公共成员共同使用,使用权归群体或集体所有,具有绝对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非独占性的特点;准公共物品或称混合物品是处于纯粹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中间的物品或服务,兼有私人物品和纯粹公共物品的性质。农村公共产品范围界定标准应包括:地域上属于农村范围;直接受益者是农民。按公共产品的主要服务目标,农村公共产品的具体范围大体可分为:农业生产性公共产品,主要是为农业生产和经营服务的基础设施;农民生活性公共产品,主要是与农民人居环境建设以及与改善农民生产条件相关的基础设施;农村社会性公共服务,主要是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设施。
在我国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基本达到国际水平的同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已成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严重障碍。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市化水平很低,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0%。乡经济发展差距虽已存在,但差距不大。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乡生产基础设施的差距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仍是以农业产业为主,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实际上彰显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与城市工业基础设施的差距。
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46%,机电排灌面积不足30%,农业灌溉用水平均利用系数只有0.45%。
2、耕地面积减少,地力下降。1998-2004年,我国净减少耕地1.08亿亩,全国耕地面积中70%以上是中低产田。
3、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低。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只有48%,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36.5%。
4、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不足。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30%,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
(二)城乡生活基础设施的差距
住宅、路、水、气、电是现代人必备的生活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在城市都已完备,但在农村都才刚刚起步。目前,全国还有145个乡镇、5万多个建制村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30万个建制村不通沥青路或水泥路;只有14%的村庄有自来水或供水设施,全国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1.5亿农户需要解决燃料问题;还有2000万农村人口用不上电;全国6成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符合卫生标准的厕所,村内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基本是一片空白,每年约1.2亿吨的生活垃圾乱堆乱放,乡镇企业的生产污水和农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进入河流、水塘,严重威胁农民身体健康。
(三)城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的差距
从最主要的教育、卫生和文化设施考察,农村居民在享有国家教育、公共卫生资源以及文化设施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教育方面,仅以中学学校数计,每百万城镇居民拥有的中学校数是农村居民的1.6倍,拥有的高中学校是农村居民的8.8倍;卫生方面,我国占总人口30%的城市居民享有80%的卫生资源;而占总人口70%的农村居民仅享有20%的卫生资源;文化设施方面,城市居民拥有公园、动物园、博物馆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有先进的电信网络系统以及各类培训机构等等,而广大农村地区尚有2.3万多个乡镇没有文化站,尚有5000多万农民不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
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在质量和范围上的差距,导致城乡二元结构日益凸显。首先,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农民增收。特别是在以农业为主的农村产业构成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直接制约了农民增收。尽管在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投入情况下,城乡收入差距有缩小的势头
新时期加大农业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性及对策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05:31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43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