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软件外包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国情方面很相似,具体到软件外包产业,中国和印度基本上同时起步,但目前印度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和第一大的软件外包接包国,而中国也由于拥有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本和良好的商业环境被认为是软件外包行业最具有潜力的国家。因此,对中印两国软件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软件外包产业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分析造成两国软件产业发展差异的原因,最终提升中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软件产业;外包;国际竞争力
一、概念界定
对国际竞争力问题真正的关注,起初不是来自学术界,而是实业界和政府。日本政府最早提出企业竞争力问题,并进行了广泛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地位问题成为美国关注的重大问题。此后,欧洲各国也相继开展了对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实业界和政府对企业竞争力的关注,推动了学术界对这一领域深入的理性分析。
(一)国际竞争力
由于国际竞争力主体的多元性、结构的复杂性和空间的广泛性,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仍存在不少争议,对其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在国外学术界,关于国际竞争力评价有两个权威机构,一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另一个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二者都较早提出并着手对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研究,且各自发展出一套当下较为权威的国际竞争力评估体系。早在1980年,wef便开始关注一国在全球竞争力的问题。1996年,wef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2003年,imd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国创造与保持一个能够使企业持续产出更多价值、人民拥有更多财富的环境的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把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能够在自由公正的市场条件下生产产品和服务,而这些产品和服务既能达到国际市场的检验标准,又能使该国人民的实际收入保持不变并有所提高的能力”。美国竞争力政策委员会对国际竞争力的定义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相似,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既能提供满足国际市场检验标准的产品和服务,又能长期持续地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能力”。m.e.porter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是在经济、社会结构、制度、不同的政策等多种综合因素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作用在不断上升,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国家竞争力。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
m.e.porter是第一位从产业层面去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他认为国家经济实力的比较往往太笼统而难于进行,因为一个国家不可能使其所有企业和行业在国际上都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国家竞争优势或者是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应当从行业(产业)的角度来考察才有意义。porter把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因此,国与国在某一产业的竞争,应是国与国之间在商业环境方面的竞争。李欣广(2000)认为,产业国际竞争,直观地可以定义为各国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分别在一个个产业领域所开展的国际竞争。它的内涵应这样展开:产业竞争是多环节的竞争,是由这些环节的国际竞争的综合。产业竞争是双向的竞争,包括商品、劳务、技术、资本在内的双向交易的竞争。产业竞争是综合性的竞争。产业竞争是选择性竞争。产业竞争与国家竞争一样,是国际性概念。赵细康(2003)认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质上是指一国某一产业在国际间开展产业国际竞争时所表现出的现实能力和发展潜力。从竞争力研究角度出发,产业国际竞争力可以这样来定义:在国际间存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所具有的更高的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或购买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获得盈利的能力。
二、国内外的研究
国外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人们对国际贸易问题的探索,当时人们一直试图解释一国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竞争优势,因此可以说最早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smith(1776)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从生产成本最小化的角度认为一国应该生产该国具有绝对生产成本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换取本国必需但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ricardo(1
关键词:软件产业;外包;国际竞争力
一、概念界定
对国际竞争力问题真正的关注,起初不是来自学术界,而是实业界和政府。日本政府最早提出企业竞争力问题,并进行了广泛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地位问题成为美国关注的重大问题。此后,欧洲各国也相继开展了对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实业界和政府对企业竞争力的关注,推动了学术界对这一领域深入的理性分析。
(一)国际竞争力
由于国际竞争力主体的多元性、结构的复杂性和空间的广泛性,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仍存在不少争议,对其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在国外学术界,关于国际竞争力评价有两个权威机构,一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另一个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二者都较早提出并着手对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研究,且各自发展出一套当下较为权威的国际竞争力评估体系。早在1980年,wef便开始关注一国在全球竞争力的问题。1996年,wef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2003年,imd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国创造与保持一个能够使企业持续产出更多价值、人民拥有更多财富的环境的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把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能够在自由公正的市场条件下生产产品和服务,而这些产品和服务既能达到国际市场的检验标准,又能使该国人民的实际收入保持不变并有所提高的能力”。美国竞争力政策委员会对国际竞争力的定义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相似,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既能提供满足国际市场检验标准的产品和服务,又能长期持续地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能力”。m.e.porter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是在经济、社会结构、制度、不同的政策等多种综合因素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作用在不断上升,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国家竞争力。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
m.e.porter是第一位从产业层面去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他认为国家经济实力的比较往往太笼统而难于进行,因为一个国家不可能使其所有企业和行业在国际上都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国家竞争优势或者是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应当从行业(产业)的角度来考察才有意义。porter把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因此,国与国在某一产业的竞争,应是国与国之间在商业环境方面的竞争。李欣广(2000)认为,产业国际竞争,直观地可以定义为各国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分别在一个个产业领域所开展的国际竞争。它的内涵应这样展开:产业竞争是多环节的竞争,是由这些环节的国际竞争的综合。产业竞争是双向的竞争,包括商品、劳务、技术、资本在内的双向交易的竞争。产业竞争是综合性的竞争。产业竞争是选择性竞争。产业竞争与国家竞争一样,是国际性概念。赵细康(2003)认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质上是指一国某一产业在国际间开展产业国际竞争时所表现出的现实能力和发展潜力。从竞争力研究角度出发,产业国际竞争力可以这样来定义:在国际间存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所具有的更高的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或购买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获得盈利的能力。
二、国内外的研究
国外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人们对国际贸易问题的探索,当时人们一直试图解释一国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竞争优势,因此可以说最早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smith(1776)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从生产成本最小化的角度认为一国应该生产该国具有绝对生产成本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换取本国必需但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ricardo(1
中印软件外包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05:17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40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