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摘要:文章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目前尴尬处境的分析,反思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提出了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新出路。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部将高职教育培养人才定位为培养受过高等教育而又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在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语文教育必然要随之做出自己的调整,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导致高职大学语文教育尴尬处境的原因
目前作为人文基础学科的大学语文课程已处于边缘状态,许多大学已经取消或者根本没开设过大学语文。不重视的原因在于从社会需求来说对语文能力缺少硬性要求,再加上现实利益,高职大学语文教育所面临的困境,较之普通本科院校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工具意识”的影响
所谓教育的“工具意识”即仅仅从掌握和运用工具的角度来看待文化的功能,并由此在传授知识和传播文化的过程中重视传递“工具”而忽视人文教化。教育的“工具意识”在市场经济中不断被加强,这本身并不构成问题,问题在于,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观念,应既有“工具意识”,也应有“教化意识”,而且应当自觉地保持两者的平衡和协调。否则,势必使教育观念陷入某种片面之中而导致教育的失误。
在“工具意识”影响下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心日益偏向于智力和技术的训练,而忽视人文教化,是强调文化的“工具价值”而忽视甚至挤压文化的精神价值。从培养学生素质的角度看,在“工具意识”影响下的教育导致了不容忽视的后果:形成极强的“工具-功利”意识。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的局限
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院校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因此,全国各省的高职院校采取“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这种瞄准职业或职业岗位的需求、强调职业技能的“专才”教育定位的理解,往往因为注重强调学生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呈现了明显忽略的倾向。多数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素质的教育定位,使各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一落千丈,使高职大学语文教育陷入了困境。
(三)多年来大学语文课程自身的定位不清晰,教学方法单一,教材落伍
大学语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连教学者本身都不清楚这门课程到底是高中语文的延续还是全新的脱离了中小学应试教育观念的语文教育,对自身的定位非常不清晰。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我国当前空前繁华的学术研究脱节甚远,虽然几易教材仍然受到传统观念的严重束缚;仍然没有冲破应试教育的模式。目前各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由重点高校中文系教师主编。导致各种版本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存在着通病,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注重知识的传播,忽视文化的传承。
现今的高职院校大多由原来的中专、中职学校转型而来。许多语文教师习惯于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虽然也有一部分教师逐渐意识到教材的不合理性和教学方法的不适应性,然而要么无所适从,要么选择逃避。教材的不合适与教学方法的失当导致高职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课程时兴趣索然。
二、反思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文化积淀在人身上,构成后天习得素质的基础部分,不是工具,而是文化的底蕴。因此,大学教育应当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自觉的“以文教化”的过程。而大学语文,正是承担着这种教育任务的基础学科。
反思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人”何以能够“成人”!“人”是一个多维度的存在,优秀的人才不仅仅表现为多才多艺,知识渊博,更重要的是心智是否成熟、思想是否深邃、精神是否崇高、情感是否丰厚。高职学院学生的普遍情况是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对人文的理解基本处于浅层次水平,不能独立地准确地自我判定,终将成为“工具型人才”。单向度的“工具型人才”只是拥有外在职业技能而人文素养偏低不懂做人道理的残缺型人才。这种结果决不是现行教育要达到的目的。
更新高职教育思想首先要对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是专业技术优良的工具型人才还是专业技术与人文素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前者工具型人才是单一的物化的人,是没有自我个性特征没有清晰的个体独
反思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05:00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34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