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延伸与证明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142下载167次收藏
    摘要:20世纪末,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十五大以来的第一个关键期,中央政府提出以扩大内需为主体的一揽子政策措施,高校扩招、扩建名列其中。如今,新兴大学园区在各大城市拓展带破土兴建,看似已经是尘埃落定的格局,在高校扩建实践的10年后,再起波澜。大学需要大学的规模,亦需要大学的气度与内涵。文章就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这一大学运营的重要载体展开论述,重新审视当今大学新区的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延伸;大学新区;文化身份;城市印象
 
    一、双重呼唤——中国大学的跨越发展
 
    随着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来临,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第一代中国人越来越逼近大学适龄段。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层级的深化与激化,以及建国后大建设的人口需要。面对大学这一无数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殿堂,严峻的竞争和激增的人口,都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大学教育机会与资源。而20世纪90年代,正值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亚洲受波及尤重,泰铢在一夜之间崩盘,导致泰国国内的政治大动荡。日本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国,在关键时刻没有展现一个大国的气度,立时宣布日元贬值,以求自保。当亚洲乃至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出口已然全面下滑,蒙受重大经济损失的中国时,时任中国总理的朱镕基毅然宣布人民币坚挺。内忧外患,使国人不得不把注意力再次投向庞大的国内市场,高校扩招起初正是这样一种民生呼唤与经济自救的双重产物。
 
    1999年9月,当第一批享受“扩招”政策的大学新生走入魂牵梦绕的大学时,似乎一切都变得局促、紧张甚至无所是从,他们第一次怀疑起了“象牙塔”,也真正开始体会巨大的生活压力与空泛的大学生活,当他们渐渐习惯拥挤的食堂和早已变成演示的试验教学时,高校扩招作为一支离弦之箭,似乎早已看不到回头的希望。于是,15%的精英教育指标被冲破,中国大学教育自此走向代表近代化水准的“大众化”层面。2000年,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在先后考察了多所国内名牌大学之后,提出了中国大学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要求,其中“并校”就是重要举措之一,作为整合资源,打造高等教育“航母”的重要举措,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紧锣密鼓地展开,在北京、上海、西安、济南、杭州等高校较多的地区,整合资源后的“新大学”以及其自身发展要求的“大学新区”相继破土动工。如今北京昌平,西安郭杜、未央,上海浦东、松江等一批新兴大学园区已经初具规模。崭新的校舍、气派的图书馆、教学楼、庞大的占地面积,使很多国际知名大学的校长都艳羡不已,哈佛大学校长在参观国内某大学新校区之后,就感叹中国大学生享有的教学、生活硬件是哈佛学生都难以企及的。
 
    二、立地重生——高校生存的自我确认
 
    前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大学之谓者,非谓之有大楼也,乃谓之有大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延伸与证明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