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下乡”的经济学思考
摘要:“家电下乡”这个名词在当今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我国出现,应该是一种必然,这恰恰表现出我国的城乡是两个世界、两种经济体,否则因何称其为“下乡”呢?文章将通过如下分析来思考“家电下乡”是否使农民得到了好处和实惠?“家电下乡”究竟什么是其实质?“家电下乡”是否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家电下乡”;生产过剩;城镇化;就地安置;消费现代化
2007年12月,财政部、商务部发出通知,决定在山东、河南、四川、青岛4省市实行为期4年的“家电下乡”工程,家电品种定为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2008年12月,又新增10个省市实行“家电下乡”,为期4年;从2009年2月起,“家电下乡”开始向全国推广,并新增家电种类:空调、电脑、热水器、摩托车。至此,我国农民购买“家电下乡”标示的以上8种家电,可享受家电销售价格13%的财政补贴。其中,中央财政补贴80%,省级财政补贴20%。“家电下乡”的政策一经出台,家电厂商不亦乐乎地进行“家电下乡”的标示招标,各地经销商也蜂拥而动喜迎家电市场的再次繁荣。
“家电下乡”的家电以销售价的13%补贴给农民,这让人们首先感觉到的是对农民的帮扶和支持,惠农的特征是客观的。然而即将或正在开启的乡村家电市场却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看家电的质量,媒体报道:海尔、创维、tcl等知名品牌进军此项工程,事实上这些家电厂家供应的家电多是特定的低端存货产品;其他家电厂家回应“家电下乡”的家电品牌效应几乎不存在;更有甚者,翻新家电、无“三包”家电悄然出现,穿着“惠农”的新装出现在乡村家电市场上。再看价格,“家电下乡”之前,家电的市场价格由供求调整,已经趋于合理。购买“家电下乡”标示的家电由政府补贴13%,大多家电经销商便立即提高市场价格,提价后有“家电下乡”标示的家电销售价格的(1-13%)约等于实行“家电下乡”工程之前由供求调整的家电市场价格,我们看到家电经销商通过“家电下乡”向农民出售家电,不但获得了市场价格更获得了政府补贴的全部,政府对农民购买家电的13%财政补贴落入到经销商的腰包,而购买“家电下乡”标示家电的农民只是还在以市场价格购买家电。
“家电下乡”不是工业反哺农业。我国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以牺牲农业的发展和广大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的户籍制度人为地明确割裂了城乡,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开始到取消统购统销制度,国家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民手里获取了大量的工业积累资金。农业哺育工业,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前期的必然规律,然而工业对农业的及时反哺又恰恰是工业化成功的重要条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从农村而起,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我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却像非洲。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极大地阻碍着我国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步伐,有悖于社会主义大方向。工业反哺农业在我国目前的二元经济结构下成为中国特色的难题,并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先后发布10个一号文件着力解决由此带来的三农问题。工业反哺农业的任务艰巨,又堪称当务之急。然而当下的“家电下乡”却不是真正的工业反哺农业,也更没有能力做到,“家电下乡”的实质是家电的生产能力过剩,就是在这种生产过剩的情况下我国家电业寻求的一条重要出路。
&nbs
“家电下乡”的经济学思考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04:19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25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