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下传统节日的现代转型
摘要:传统节日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精神基础的消弭和遭受破坏,以及自身功能的欠缺是其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传统节日现代转型的途径:内在层面源于重建传统节日之“节日叙事”;由外而内的层面是解决好原态性与活态性的关系,以及在教育传承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节日;困境;现代转型;意义重建
传统节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呈现出没落之态,一部分节日消亡了,一部分节日也逐渐丧失了本有的丰富内涵,节俗活动大量缩减,与节日相关的神话故事和传说等大量散佚,节日感日趋淡薄,失去了对民众的吸引力,传统节日葆有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意义逐渐消退……“大部分传统节日堕落成了传统文化碎片在现代社会中的纯粹标志,成了现代社会中可有可无的古典装饰品”。
一、困境探源
(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递变,瓦解了传统节日的物质基础
农耕文明的生产实践突出特点是循环性,生产实践活动与“天”的运行节律一致,加之农耕社会人类改造自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形成了对“天”的敬畏和膜拜;而这一因素同封建统治伦理道德灌输一道,则派生出对长者乃至逝者的敬畏和怀念。这就形成传统节日祭祀文化中人在下、天和鬼神高高在上,而节日仪式中人又严格区分长幼尊卑的文化景观。
由于农耕社会物质资料匮乏,中国传统节日大都非常强调“吃”的元素。中国传统节日有些和社交活动有关,如元宵节、七夕节等,则为受“男尊女卑”教条桎梏的妇女走出家门提供了合法的借口,故极受人们欢迎。
这就是现代以前传统节庆文化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世俗物质基础和精神脉动。但现代社会诞生了迥异于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现代工业文明的突出特点是否定性和创新性,科学和理性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农耕社会已支离破碎,田园风光为高楼大厦逐渐侵蚀,丰衣足食的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美食早已不再垂涎;天地诸神被嗤之以鼻,偶像被击碎使传统节日缺失了“善”的凭依,而无法成就“蕴善之美”,传统节日被“去魅化”了。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节日的意义日渐沦为经济学上的统计数字,消费狂潮冲淡节日温情,环境污染影响民俗活动,电信、互联网络技术发展使节庆沟通活动呈现虚拟化、便捷化、去体验化的倾向,商家、媒体的炒作造势更使年轻一代将之奉为时尚。
(二)特定历史框架下国家制定公共政策的政治价值取向和经济价值取向,造成的节日-假日二元结构,消解了传统节日的社会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承袭了民国时期的主要节日,除春节外完全放弃了中国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的历史习惯,人们耳熟能详的五大传统节日悉数被排除在法定假日之外。改革开放后基本沿用这一制度,较大的变更是在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国际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引进了黄金周制度。长期以来,传统节日仅仅属于民间节日,特别在城市,由于未成为法定假日,部分节日已经开始淡化,“有日无节”。
(三)近代学习西方过程中出现了传统文化的断裂,形成民族文化自轻、文化自我殖民的心理,弱化了传统节庆文化的精神基础
陈乐民在《欧洲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指出,当19世纪中国的大门打开时,遇到了吹进来的“西风”的时候,中国社会便开始发生变化了,传统文化抵挡不住这不期而至的欧美风雨。“西方文明的冲击力量,自然不是孔学伦理所能抵挡的。”至此,中国文明史的“自然进程”被打乱了。
从民国临时政府取消农历纪年,到新文化运动干将喊出“打倒孔家店”,“推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口号,再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近至e时代颇为流行的恶搞扭曲传统文化的影视、游戏作品,近代以来种种文化乱象,大抵因为我们太想走近现代而急于割掉传统的脐带。在这种人文氛围中,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洋节一旦趁
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下传统节日的现代转型
点击下载
上一篇:旅游档案建设探析下一篇:校园景观中的植物配置
本文2010-08-18 10:03:56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17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