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南充市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摘要:不同地域和经济发展阶段,小城镇发展的动力系统结构各不相同。文章以南充市为例,对小城镇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指导小城镇建设,对南充小城镇科学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南充市
一、南充市小城镇概况
南充作为农业大市、丘陵大市、人口大市,小城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2008年全市124个国、省、市试点小城镇工商税收、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出平均15%、20%。全市试点小城镇中有113个完成了规划,形成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小城镇群体,2008年上半年全市集镇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3800万元,启动开发新区5.8平方公里,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池85处,小城镇道路硬化率达9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100%,人均绿化面积超过3.1平方米;试点小城镇兴建各类专业、特色、综合农贸市场80个,面积近50万平方米;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万多人。小城镇建设渐入引农入镇、引资建镇、以商活镇、以企富镇、产业立镇的发展轨道。
同时,也暴露出诸如城镇规模偏小、布局过密、过散、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建设水平低,品位不高、规划布局失衡、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经验表明,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农村远离文明;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70%;达到7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到100%,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目前南充的城市化水平不到30%,仅相当于世界1950年的平均水平,发展任务艰巨。按四川省委要求,以城镇化水平45-50%计算,到2020年,南充市将有近200万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面对人口、就业、住房、环境等诸多压力,结合南充实际,必须重点发展好小城镇,对其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策略进行研究。
动力机制,是指小城镇所必需的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动力产生的各种经济、制度等所构成的复杂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系统,它决定着小城镇的发展道路和对策选择。由于小城镇是“乡村之首,城市之尾”,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发展的动力系统结构各不相同。分析它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指导小城镇建设。由于南充在自然、经济、社会各方面有其独特性,因而在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上必有其不同的特点。南充应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合力用好动力机制,走健康发展、特色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以下就南充市现阶段小城镇动力机制及策略和新型动力机制与策略作探析。
二、现阶段动力机制与策略
(一)经济驱动
小城镇发展是非农产业形成和农业人口转化成非农人口的过程。本质上讲,非农产业形成聚集是最原始的动力。农业的发展是小城镇的基础和前提,工业化是 “发动机”,第三产业是“后劲力量”。产业结构的演进改变了小城镇的形态和规模,进而影响其发展的过程。培育和发展有活力的“经济细胞”,是小城镇建设必须遵守的法则。
为此,南充市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与发展工业结合,走“以工兴镇”的路子。如潆溪、小龙、龙门、七里、定水、新政等镇,大力招商引资,创建工业园区。
2、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走“以农强镇”的路子。如河舒、双龙、义兴等镇,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保鲜、加工、运输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
3、与商贸发展结合,走“以商活镇”的路子。如伏虎、老观、建兴、小桥、李渡等镇,通过兴建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日杂百货商场,刺激农村消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4、与文化旅游业发展结合,走“以旅富镇”的路子。如江南、马鞍、西兴、木老等镇,充分利用本镇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和农家乐,带动三产发展。
(二)市场驱动
市场动力机制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的各环节和组成部分通过市场建立其内在的有机联系。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企业间竞争、价格涨落、利率高低等都会带动和制约整个社会机体的运行与发展,使投入产出最优,从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应充分运用市场动力机制,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人兴市、以市兴镇、以镇促市”。
南充须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推行“农工贸、贸工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拓国际市场。同时,与市场建设相结合,积极扩建、改建、新建各类市场,使区域性综合市场形成规模,上等级、上水平、发挥中心市场作用。
(三)环境驱动
城镇从本质上来说是人口居住地,是“居民点”。使城镇环境优美,生产、生活条件远优于农村,有利于吸引人口迁移聚集,带来资金投资创业,发展第三产业,使“城”变成“市”,否则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生产地,难以发挥城镇的其他职能。
为此,南充市应注重生活居住环境的不断优化,在功能分区和住房、休闲、娱乐、教育、文化、卫生、工作、结构等功能分区布局上要科学合理,尽可能以方便人们生活需求为目的。在供水、排水、供电、通讯、交通等方面不断优化。特别是抓住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机遇,争取资金项目,加强小城镇的道路、供水、电力、燃气、绿化、美化、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出生态自然、绿化精致、风格独特的投资和居住环境。
(四)工业化驱动
工业化发达程度主要表现在:当地形成发展的工业生产,大城市工业向农村的渗透分散推进。前者以当地资源优势为依据,发展污染小(无污染)、投资少、见效快的加工企业为主,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深加工工业,带动特色农业及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后者为避免城市环境问题不断恶化,将一些工业适当布局到其周围的农村小城镇,有利于资金、技术合理流动,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为此,南充应依托成渝工业生产、技术、资金、人才优势,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实现新跨越。
(五)比较利益驱动
农村城市化的动力表现为农业系统内部的强推力和非农产业外部的强拉力的双重作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南充市
一、南充市小城镇概况
南充作为农业大市、丘陵大市、人口大市,小城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2008年全市124个国、省、市试点小城镇工商税收、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出平均15%、20%。全市试点小城镇中有113个完成了规划,形成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小城镇群体,2008年上半年全市集镇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3800万元,启动开发新区5.8平方公里,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池85处,小城镇道路硬化率达9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100%,人均绿化面积超过3.1平方米;试点小城镇兴建各类专业、特色、综合农贸市场80个,面积近50万平方米;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万多人。小城镇建设渐入引农入镇、引资建镇、以商活镇、以企富镇、产业立镇的发展轨道。
同时,也暴露出诸如城镇规模偏小、布局过密、过散、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建设水平低,品位不高、规划布局失衡、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经验表明,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农村远离文明;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70%;达到7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到100%,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目前南充的城市化水平不到30%,仅相当于世界1950年的平均水平,发展任务艰巨。按四川省委要求,以城镇化水平45-50%计算,到2020年,南充市将有近200万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面对人口、就业、住房、环境等诸多压力,结合南充实际,必须重点发展好小城镇,对其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策略进行研究。
动力机制,是指小城镇所必需的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动力产生的各种经济、制度等所构成的复杂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系统,它决定着小城镇的发展道路和对策选择。由于小城镇是“乡村之首,城市之尾”,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发展的动力系统结构各不相同。分析它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指导小城镇建设。由于南充在自然、经济、社会各方面有其独特性,因而在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上必有其不同的特点。南充应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合力用好动力机制,走健康发展、特色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以下就南充市现阶段小城镇动力机制及策略和新型动力机制与策略作探析。
二、现阶段动力机制与策略
(一)经济驱动
小城镇发展是非农产业形成和农业人口转化成非农人口的过程。本质上讲,非农产业形成聚集是最原始的动力。农业的发展是小城镇的基础和前提,工业化是 “发动机”,第三产业是“后劲力量”。产业结构的演进改变了小城镇的形态和规模,进而影响其发展的过程。培育和发展有活力的“经济细胞”,是小城镇建设必须遵守的法则。
为此,南充市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与发展工业结合,走“以工兴镇”的路子。如潆溪、小龙、龙门、七里、定水、新政等镇,大力招商引资,创建工业园区。
2、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走“以农强镇”的路子。如河舒、双龙、义兴等镇,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保鲜、加工、运输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
3、与商贸发展结合,走“以商活镇”的路子。如伏虎、老观、建兴、小桥、李渡等镇,通过兴建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日杂百货商场,刺激农村消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4、与文化旅游业发展结合,走“以旅富镇”的路子。如江南、马鞍、西兴、木老等镇,充分利用本镇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和农家乐,带动三产发展。
(二)市场驱动
市场动力机制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的各环节和组成部分通过市场建立其内在的有机联系。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企业间竞争、价格涨落、利率高低等都会带动和制约整个社会机体的运行与发展,使投入产出最优,从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应充分运用市场动力机制,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人兴市、以市兴镇、以镇促市”。
南充须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推行“农工贸、贸工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拓国际市场。同时,与市场建设相结合,积极扩建、改建、新建各类市场,使区域性综合市场形成规模,上等级、上水平、发挥中心市场作用。
(三)环境驱动
城镇从本质上来说是人口居住地,是“居民点”。使城镇环境优美,生产、生活条件远优于农村,有利于吸引人口迁移聚集,带来资金投资创业,发展第三产业,使“城”变成“市”,否则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生产地,难以发挥城镇的其他职能。
为此,南充市应注重生活居住环境的不断优化,在功能分区和住房、休闲、娱乐、教育、文化、卫生、工作、结构等功能分区布局上要科学合理,尽可能以方便人们生活需求为目的。在供水、排水、供电、通讯、交通等方面不断优化。特别是抓住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机遇,争取资金项目,加强小城镇的道路、供水、电力、燃气、绿化、美化、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出生态自然、绿化精致、风格独特的投资和居住环境。
(四)工业化驱动
工业化发达程度主要表现在:当地形成发展的工业生产,大城市工业向农村的渗透分散推进。前者以当地资源优势为依据,发展污染小(无污染)、投资少、见效快的加工企业为主,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深加工工业,带动特色农业及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后者为避免城市环境问题不断恶化,将一些工业适当布局到其周围的农村小城镇,有利于资金、技术合理流动,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为此,南充应依托成渝工业生产、技术、资金、人才优势,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实现新跨越。
(五)比较利益驱动
农村城市化的动力表现为农业系统内部的强推力和非农产业外部的强拉力的双重作
基于南充市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03:48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16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