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管理中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650下载220次收藏
    摘要:文章分析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概念,阐述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者应有机结合起来,指出精神激励应占主导地位,强调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管理
 
    有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一般岗位上,员工仅能发挥其实际工作能力的20-30%,而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工作能力能发挥到80-90%左右,其中50-60%的差距是激励的作用所致。这充分显示了激励机制对员工积极性的调动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作用,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促进个人的自由、自强、自尊精神的发展,保障正当的个人利益的获得,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这是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激励的内容
 
    (一)物质激励
 
    所谓物质激励就是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出发,对物质利益关系进行调节,从而激发人们向上动机并控制其行为的趋向。物质激励多以加薪、发奖金的形式出现。在目前社会经济条件下,物质激励是激励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为我国现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人民物质生活还不富裕。全国总工会宣传部对员工价值取向的调查统计显示:员工的就业目的主要是挣钱。现在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就需要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满足员工基本的生存需求。企业更应该根据员工的工作成效给予合理的报酬,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物质利益是决定人们活动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一句话,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取决于他的利益的实现程度。
 
    在企业中,把劳动者的物质利益通过劳动收入体现出来,是劳动者劳动积极性产生和不断增长的源泉,也是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物质利益对于企业职工的活动具有巨大的刺激力量,因而能够把它作为管理的手段,用来引导、推动、控制和协调职工的活动。
 
    物质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邓小平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了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问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企业的经济效益是靠每个企业员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干出来的,只有当每个成员认识到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时,才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二)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就是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对人的心理施加必要的影响,从而产生激发力,影响人的行为。它也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日益显得更为重要。
 
    物质利益固然是激发积极性的基本因素,但精神需求也是种巨大的推动力,是较高物质需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可以持久地起作用。而且,精神激励是非报酬性的,利用精神激励企业可以减少对物质激励的依赖,使企业从不断加薪、再加薪的循环中摆脱出来。不仅如此,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多是知识型员工,他们更加注重精神激励。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精神激励的主要作用有:第一,强化作用。强化包含着方向相反的两极:对有机体的某种行为给予表彰、肯定和奖赏,使这个行为巩固、保持,就是“正强化”,相反,对这个行为给予批评、否定和惩罚,使它减弱、消退,这就是“负强化”。通过强化,一方面可以使职工的积极行为良好地表现,充分地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可以使职工的不良行为受到批评、禁止。第二,引导作用。精神激励可以通过提倡什么、表彰什么,树立什么样的榜样来启发动机、引导行为。一般说来,职工的思想状况有两种因素,即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这两种因素在不同职工的思想上的对比有所差别。即使思想落后的人,也可以发现其积极因素。所以,精神激励的目的,就是调动职工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在的刺激动机效应强烈而持久,外来的刺激动机效应较差而短暂。只有当外来的要求转化为职工的内心需要时,才能产生符合这种要求的自觉行动。因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管理中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