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深化体制改革 加快培养船舶工业高技能人才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382下载254次收藏
    摘要:船舶工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海防安全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船舶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只有根据船舶工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船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船舶工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才能不断提高船舶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由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的梦想。
 
    关键词:船舶工业;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船舶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造船完工总量由2000年的165万载重吨,占世界造船总量的5.2%,提高到2008年的2881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仅仅用了8年时间一举而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但是,在中国造船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中国船舶工业低水平粗放扩张、高技能人才短缺的“软肋”。当前,中国船舶工业正面临着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考验,加快对船舶工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于巩固和提升中国船舶工业的国际地位,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扩内需,促增长,保就业”方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船舶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劳动、资金、技术集型产业,对钢铁、化工、轻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中国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海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海洋运输、江河运输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安全与内外贸易的健康发展;海洋开发既是中国的重大经济与政治权益,又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因此,船舶工业的发展不仅对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党和政府对船舶工业的发展十分重视。2006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壮大船舶工业实力”。2006年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强国的战略目标。把船舶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重点建设以大连、青岛、葫芦岛为主的环渤海湾,以上海、南通为主的长江口,以广州为主的珠江口地区3个现代化大型造船基地。为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2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船舶工业作为国民经济10大重点产业之一,给予大力支持。
 
    二、世界造船业转移,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目前,世界正在经历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从全球产业重组的历史规律来看,世界造船产业转移是一种必然趋势。中国拥有资金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和产业基础雄厚等综合比较优势,是承接国际造船业转移的最佳区域。中国各级政府和船舶制造企业正在抢抓机遇,全力迎接国际造船业向中国转移,使中国船舶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的造船完工量只有165万载重吨,占世界造船总量的5.2%。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船舶制造业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态势,2006年造船产量达到1452万载重吨,比2000年增长了7.8倍;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比2000年增长5.5倍。中国造船产量占世界市场份额从5.2%提高到近20%。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8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83.4亿元,造船完工量2881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提高到了29.5%。据海关统计,2008年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122亿元,出口船舶完工量2107万载重吨,占全部造船完工量的73.1%。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江南长兴造船基地3家造船企业进入了世界10强。按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对世界造船总量的统计数据,中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29.5%、39%和34%。
 
    三、船舶工业的迅速扩张,凸显了人才短缺的“软肋”
 
    2000年中国的造船完工量还只有165万载重吨,占世界造船总量的5.2%,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深化体制改革 加快培养船舶工业高技能人才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