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刘庄的“红常青”史来贺: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570下载256次收藏

    摘要:“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句名言,我们耳熟能详。的确,一辈子做好事真不容易。然而,现实中的的确确有这样的人。河南省新乡市刘庄村原党委书记,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史来贺同志,在刘庄担任党组织书记达50年,为人民服务可谓尽心尽力,走社会主义道路善始善终。说他是中国农村基层干部的“红常青”,他当之无愧。因为他一辈子都是全国的红色典型,从未变色,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常青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史来贺的名字就以模范共产党员的形象响遍全国,一直到21世纪初,他走完生命的历程时,他始终都是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他真是一辈子为人民服务,就像张思德、雷锋、焦裕禄那样,做到了完全、彻底。那么,史来贺为什么能够一辈子做好事,不变色?这个问题不仅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集体致富,对整个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有意义,而且对全人类的发展都有意义。因为在这几十年里,世界上已经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外国专家学者不远万里,前来刘庄考察。下面我们就围绕着史来贺的“主心骨”来做一番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刘庄史来贺;集体经济;共同富裕;道器变通
 
    太行南麓,黄河北岸,有个只有1.5平方公里的刘庄。这个村子小,以至于在世界地图或中国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身影。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河南有个刘庄!”“刘庄有个史来贺!”多少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凡对国事、国情稍有关注的人,心目中都或浓或淡地装着这两个“概念”。也就是这么个小不点儿的村子,只有355户人家,总共不过1600余口人,却有着如此大的名声,如此特殊的魅力。这当然和这个地方的人干的事情有关。这里要辩证地看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现代社会里,好事未必不出门,大好事照样传千里。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时期,大力提倡好人好事的时候,党的领袖、各级党组织都善于发现好的典型加以推广,史来贺和他领导的刘庄就是这样被发现的,只不过史来贺与一般的典型不同之处在于,他始终保持不变色,成为了一个“红常青”。
 
    一、史来贺因为红而常青
 
    史来贺的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有“主心骨”,他有了主心骨,刘庄的人民有了主心骨,这样一来,其他的事情就有了根基,就有可能干好,就有了基业长青的可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事业是在探索过程中曲折前行的,可谓风风雨雨,潮起潮落,而刘庄的发展步伐始终没有停止过。国内外很多人不解,请史来贺解释这个“谜”。史来贺说:“刘庄也不是世外桃源,我们的办法是:遇事要有主心骨,不能听风就是雨,只有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收到好效果。”何谓“主心骨”?《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诠释的:可依靠的人或事物;主见;主意。那么,史来贺的“要有主心骨”,就可以这样理解了:在风风雨雨中,要做一个有“主见”、有“主意”的人,这样,才能成为刘庄群众“可依靠的人”。史来贺正是这样的人。
 
    那史来贺的主心骨又是什么呢?
 
    史来贺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我常常想,人是应当有一点精神的,我之所以几十年来,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同群众一起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能够不断上新台阶,连续做出新成绩,靠的是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我的精神支柱是毛泽东思想。多少年来每当我遇到困难,毛主席的音容笑貌就会在我眼前浮现,老人家的亲切教诲也就在耳边响起。这时,我的热情、干劲就会像火山一样迸发。因此我相信一条,精神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常识。”这就是史来贺的主心骨,这里面有他的信仰,他的理想,他的追求,也就是他的“道”,人生之道,事业之道,企业家之道,这是从形而上层面的理解,他并不是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是善于把精神变成物质,所以他能够善于带领乡亲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善于把社会主义理想变成普通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器物,他就是善于道器变通的社会主义的实业家、企业家。
 
    一个人,一个村庄,1.5平方公里,50年的奋斗里程——史来贺这个典型的最大特点是坚持,在一个点上的不懈坚持。史来贺多次说:“当干部就得‘干’字当头,干活不怕掏力,真心实意给群众造福,这样才会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不这样,在群众面前就过不了关。”曾有记者问他:“你人生最快乐的事是什么?”他风趣地笑着说:“我平生有3件痛快事:一是下着大雨,光着脊梁淋着雨在地里干活最痛快;二是为刘庄、为集体干成一件事最痛快;三是看到刘庄富了,全国的农民都富起来,我心里最痛快。”
 
    不论是仰慕者、知心者,还是质疑者、反对者,在他的事迹面前,往往会由衷地感佩史来贺的精神境界,同时也感叹那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他这个人做到了,他过人、超人、感动人、震撼人的力量来自于哪里?毫无疑问,来自于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对共产党以及当领导的人民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他有了这样融汇共性、富有个性的主心骨,所以他红的自然,红的坚定,从而也就红的长久。
 
    二、史来贺红的自然与坚定
 
    史来贺虽然上学不多,只读过两年私塾,后因家里穷而辍学,但年青时候学毛主席著作下了真功夫,可谓活学活用了。他深切体会到:“毛泽东思想是一回事,我们自己领会又是一回事,要真正按毛泽东思想办事,必须同本地实际相结合,这样就能把事情办好,毛泽东思想就会发扬光大。否则,再好的思想,也办不好事。所以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比如在1958 年“大跃进”时期有一个口号,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亩产小麦7000多斤”的“卫星”“腾空而起”。而这时的史来贺没有随大流,很有“主心骨”,很有自己的主见。他已经感到,这是浮夸风,是吹牛大比赛。公社虽然派人来刘庄坐镇,要他“挖地三尺,每亩上粪100车、下种150公斤,实现亩产小麦7.5万公斤”的“跃进”目标,但史来贺不理这一套,在强大的压力下,史来贺只搞3亩“试验田”,其他土地仍按原计划种植。结果,3亩“卫星田”亩产仅130公斤,连种子都没打够。在以后各种非常时期,史来贺都表现得相当镇静,他靠着自己的胆识,坚定认识,把刘庄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得到了全村人的赞扬和拥护。倘若史来贺没有“主心骨”,别人“大跃进”,他也“大跃进”;别人“放卫星”,他也“放卫星”,那么,刘庄人民心中树起的榜样,还能岿然屹立于今天吗?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各地农村陆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周边省、市和附近社队都在忙着“包产到户”“分田单干”。面对这种情况,究竟是分还是不分?刘庄又一次面临着重大抉择。刘庄当时已经突破了单一的农业生产格局,村办企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已经占到全村劳动力的2/3,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已经占到集体经济总收入的70%。如果将已有的村办企业分包到户,好端端的集体企业完全有可能立马散架;如果将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和专业化的平整好的大片土地分包到户,也势必划得七零八落,难以更好发展。以史来贺为代表的刘庄人经过反复思考,决心不随大流,不跟着人家搞一刀切,而是从本村具体实际出发,采取“综合经营、专业生产、分工协作、奖罚联产”的新体制,以新组织的农工商联合社为经济实体,将本村现有的农、工、商、牧、副业等统一起来,实行集体专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其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刘庄的“红常青”史来贺: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