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和合文化”旗帜 促进21世纪和平与合作
摘要:“和合文化”是内涵深刻的民族文化、大众文化和先进文化。以“和合文化”为底蕴,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和合文化”为旗帜,可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以及协调更广泛的国际关系,促进和维护21世纪世界的和平与合作。
关键词:和合文化;文化底蕴;文化旗帜;和平合作
美国等一些国家的舆论,长期以来极力宣扬中国威胁论,而程思远先生则极富远见地提出:在世界正在走向开放、合作与竞争的关键时刻,中华“和合文化”精神完全应该也可以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的重要文化旗帜①-②。
一、“和合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与活力的民族文化、大众文化和先进文化
(一)“和合文化”是内涵深刻、历史悠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
程思远先生认为①-②:“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含有和谐、协调、结合、合作等意思。中华“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之一和主要组成部分。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和谐统一、形成合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是中华“和合文化”的思想核心。先秦时期,“和合”概念开始出现。《国语·郑语》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五教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和合能使百姓安身立命)。”《管子》中正式对“和合”概念进行了表述:“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同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把民众的“和合”作为民众道德的直接体现,认为学习“和合”,就是学习道德,民众只要能够“和合”,就能产生“莫之能伤”的强大力量。把“和”与“合”联用,体现了中国人民崇尚团结、热爱和平的价值观念。如孔子说的“和为贵”,其实质就是“和合”的整体含义和价值观念。《尚书·尧典》还曾提出了“和合”的理想模式,即“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个模式要求由近及远,逐步搞好团结,依次协调各种关系,直至“协和万邦”,使普天下各民族、各邦国团结无间、亲如一家①。
(二)“和合文化”是中国最具活力的优秀的大众文化
由于我们的祖先历来重视“和”,崇尚“人和”,主张“和为贵”,所以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和谐、和气、祥和、谦和等话语时常听到。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词句,在生活、工作中仍然经常使用。“和为贵”的观念世代相传,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在人际关系方面,“和合文化”倡导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倡导建立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在中国民间,长期以来以“和合二仙”为吉祥、喜庆、团结的标志。这说明,“和合”思想在民俗民风中广为流传①;说明“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③。
(三)“和合文化”是中国杰出人物大力弘扬、倡导的先进文化
程思远先生曾以20世纪的历史为例,说明中国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中华民族“和”与“合”的优秀“和合文化”传统,一直为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政党和杰出人物所不断继承并综合创新为先进的思想文化,经常运用于处理党派、民族和国际关系等。如孙中山提出的新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文化观念上,就是运用“和合精神”,正确处理党派关系、阶级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孙中山先生的著名遗训:“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实质是要实现国内关系与国际关系的团结、“和合”①。再如毛泽东同志,不仅重视党内的团结和人民的团结,而且重视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注重正确处理党派关系、阶级关系、国际交往和国际联系。他曾亲自决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建国以后,他十分注重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就处理台湾问题提出了“和为贵”、“爱国一家”的政策主张。20世纪70年代,他又亲自决断,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为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和平共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并发挥了巨大作用的万隆会议就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宣言把和平、合作联在一起提出,使中国“和”与“合”联用的文化传统,有效而成功地运用到了处理较广泛的国际关系方面①。改革开放以来,和平、合作更加被中国政府所重视。邓小平同志不仅多次谈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历史潮流和时代主题,同时也提出要实行南南合作、南北合作。在处理国内关系方面,邓小平同志提出了
关键词:和合文化;文化底蕴;文化旗帜;和平合作
美国等一些国家的舆论,长期以来极力宣扬中国威胁论,而程思远先生则极富远见地提出:在世界正在走向开放、合作与竞争的关键时刻,中华“和合文化”精神完全应该也可以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的重要文化旗帜①-②。
一、“和合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与活力的民族文化、大众文化和先进文化
(一)“和合文化”是内涵深刻、历史悠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
程思远先生认为①-②:“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含有和谐、协调、结合、合作等意思。中华“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之一和主要组成部分。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和谐统一、形成合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是中华“和合文化”的思想核心。先秦时期,“和合”概念开始出现。《国语·郑语》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五教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和合能使百姓安身立命)。”《管子》中正式对“和合”概念进行了表述:“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同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把民众的“和合”作为民众道德的直接体现,认为学习“和合”,就是学习道德,民众只要能够“和合”,就能产生“莫之能伤”的强大力量。把“和”与“合”联用,体现了中国人民崇尚团结、热爱和平的价值观念。如孔子说的“和为贵”,其实质就是“和合”的整体含义和价值观念。《尚书·尧典》还曾提出了“和合”的理想模式,即“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个模式要求由近及远,逐步搞好团结,依次协调各种关系,直至“协和万邦”,使普天下各民族、各邦国团结无间、亲如一家①。
(二)“和合文化”是中国最具活力的优秀的大众文化
由于我们的祖先历来重视“和”,崇尚“人和”,主张“和为贵”,所以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和谐、和气、祥和、谦和等话语时常听到。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词句,在生活、工作中仍然经常使用。“和为贵”的观念世代相传,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在人际关系方面,“和合文化”倡导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倡导建立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在中国民间,长期以来以“和合二仙”为吉祥、喜庆、团结的标志。这说明,“和合”思想在民俗民风中广为流传①;说明“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③。
(三)“和合文化”是中国杰出人物大力弘扬、倡导的先进文化
程思远先生曾以20世纪的历史为例,说明中国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中华民族“和”与“合”的优秀“和合文化”传统,一直为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政党和杰出人物所不断继承并综合创新为先进的思想文化,经常运用于处理党派、民族和国际关系等。如孙中山提出的新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文化观念上,就是运用“和合精神”,正确处理党派关系、阶级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孙中山先生的著名遗训:“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实质是要实现国内关系与国际关系的团结、“和合”①。再如毛泽东同志,不仅重视党内的团结和人民的团结,而且重视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注重正确处理党派关系、阶级关系、国际交往和国际联系。他曾亲自决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建国以后,他十分注重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就处理台湾问题提出了“和为贵”、“爱国一家”的政策主张。20世纪70年代,他又亲自决断,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为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和平共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并发挥了巨大作用的万隆会议就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宣言把和平、合作联在一起提出,使中国“和”与“合”联用的文化传统,有效而成功地运用到了处理较广泛的国际关系方面①。改革开放以来,和平、合作更加被中国政府所重视。邓小平同志不仅多次谈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历史潮流和时代主题,同时也提出要实行南南合作、南北合作。在处理国内关系方面,邓小平同志提出了
高扬“和合文化”旗帜 促进21世纪和平与合作
点击下载
上一篇:城市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析下一篇: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
本文2010-08-18 10:03:29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09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