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倒U理论”解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状况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如何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焦点问题。文章重点探讨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差距成因和治理对策,阐释国内外流行的“倒u理论”及收入差距背后的政策因素。
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倒u理论;对策建议
一、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趋势
我国是一个城乡分割,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开始逐渐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16,1988年为0.386,2001年为0.395,现在已达0.45左右,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据测算,在我国现有80000亿元左右的居民储蓄存款中,20%的高收入者拥有了其中的80%,即64000亿元,人均近25000元;而80%的人口只拥有其中的20%,即16000亿元,人均约1500元。另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最富裕的20%家庭的收入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50.24%;而最贫穷的20%家庭的收入仅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
(二)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2007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近年来,尽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相比,依然很低,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加大,突破了3.3:l。
1、近年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在进一步拉大。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速度都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率低19个百分点,实际增长率低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的比率由上年的3.22:l上升到3.28:l。
2、2006年农民工生活质量仅相当于城市居民的53.2%。经济绿皮书指出,根据2006年城市农民工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2006年我国平均的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数为0.532,表明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全国总体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的53.2%。
3、受教育程度成为影响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最显著因素。地域性特征,中西部落后地区城乡差异非常大,东部则呈明显缩小趋势,因此调整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是解决城乡差距的关键。
(三)地区收入分配差距
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拉大。在城市,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上海,为1486749元,最低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为653048元。前者是后者的2.277倍。东、中、西部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例关系,1978年为1.09:l:0.91,2003年为1.52:1:0.68。2003年西部12个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2954.7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6.9%,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235.39元,低于全国8472.20元的平均水平。
(四)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从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来看,收入差距呈拉大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16个不同行业职工之间的年均工资水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统计,与1990年相比,2002年房地产、金融保险业和技术服务业收入增幅最高,分别达到912.5%,691.1%和795.4%,农林牧渔业和采掘业的增幅最低,仅为415.2%和405.3%。1990年收入最高行业的收入是最低行业的1.76倍,而2002年则变为2.99倍。不合理的行业差距不仅 改革以来,由于经济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阶层的划分开始出现,收入划分可分为高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贫困户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各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据统计,1995-2000年最高10%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最低5%困难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别为3.30、4.25
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倒u理论;对策建议
一、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趋势
我国是一个城乡分割,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开始逐渐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16,1988年为0.386,2001年为0.395,现在已达0.45左右,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据测算,在我国现有80000亿元左右的居民储蓄存款中,20%的高收入者拥有了其中的80%,即64000亿元,人均近25000元;而80%的人口只拥有其中的20%,即16000亿元,人均约1500元。另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最富裕的20%家庭的收入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50.24%;而最贫穷的20%家庭的收入仅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
(二)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2007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近年来,尽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相比,依然很低,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加大,突破了3.3:l。
1、近年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在进一步拉大。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速度都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率低19个百分点,实际增长率低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的比率由上年的3.22:l上升到3.28:l。
2、2006年农民工生活质量仅相当于城市居民的53.2%。经济绿皮书指出,根据2006年城市农民工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2006年我国平均的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数为0.532,表明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全国总体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的53.2%。
3、受教育程度成为影响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最显著因素。地域性特征,中西部落后地区城乡差异非常大,东部则呈明显缩小趋势,因此调整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是解决城乡差距的关键。
(三)地区收入分配差距
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拉大。在城市,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上海,为1486749元,最低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为653048元。前者是后者的2.277倍。东、中、西部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例关系,1978年为1.09:l:0.91,2003年为1.52:1:0.68。2003年西部12个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2954.7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6.9%,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235.39元,低于全国8472.20元的平均水平。
(四)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从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来看,收入差距呈拉大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16个不同行业职工之间的年均工资水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统计,与1990年相比,2002年房地产、金融保险业和技术服务业收入增幅最高,分别达到912.5%,691.1%和795.4%,农林牧渔业和采掘业的增幅最低,仅为415.2%和405.3%。1990年收入最高行业的收入是最低行业的1.76倍,而2002年则变为2.99倍。不合理的行业差距不仅 改革以来,由于经济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阶层的划分开始出现,收入划分可分为高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贫困户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各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据统计,1995-2000年最高10%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最低5%困难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别为3.30、4.25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倒U理论”解析
点击下载
上一篇: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综述下一篇:公允价值实质价值研究
本文2010-08-18 10:03:12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05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