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的困难与策略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在人才供需、目标定位、利益追求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并针对这些矛盾提出了促进校企深层合作的3个建议:构建以利益共享为基础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尺度,理性设计学生的择业观念;以区域经济为依托,提高高职院校自身吸引力。
关键词:市场经济;校企合作;策略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合作双方利益的不对等,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松散的参与合作阶段,缺乏实质性的深度合作。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的问题何在?如何实现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和谐校企关系,这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的困难
(一)供需不一致
从企业的招聘来看,分为两类:面向社会招收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应聘者;面向中等和高等学校招收应届毕业生。招聘高职应届毕业生的岗位一般为基层操作岗位,以及适合于初级技术人员等的初级工作岗位。高职应届毕业生一般需要在这些基层岗位上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才有逐步提升的希望。即企业需要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是能够在基层岗位上锻炼成长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从毕业生的就业意愿看,很多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较高,不愿意到生产第一线的岗位上去锻炼,从而表现出就业积极性不高,频繁跳槽换岗的现象。学生的顶岗实习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从市场的实时变化来看,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是职业、岗位、职位的变化,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培养专业人才速度的2-4倍,因此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另一方面,某些高职学校对未来职业变化理想化,设置的专业超出了现实人才发展的需求,学生已经毕业了,而产业发展还未成熟,造成了人才资源浪费。
(二)目标不一致
企业的目标是效益,需要创造利润。因此,企业在为员工设置工作岗位发放薪酬的同时,要求员工必须创造相应的价值,而能力是企业评价员工最重要的标准。但许多毕业生似乎并不具备这样的观念,认为既然进入企业就业,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拿薪水,并不考虑自己是否创造了足够的价值。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主要是为了解决学校的师资、实习实训基地等办学能力上的不足问题,同时也是为了学生就业的需要,尚未把企业需要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这一问题放在首位。因此双方合作目标不一致。
(三)动因不一致
在产业方面,用人单位接受高职毕业生或接受在校学生实践有3种动因:一是政策驱动。目前很多国家都有鼓励产业接受学生实践的相关政策,受税收优惠等政策的激励,用人单位把接收学生实践与自己的利益挂钩。二是廉价劳动力的诱惑。用人单位的一些非关键岗位的技术要求或风险系数不是很高,由学生承担,劳动力成本低廉。三是长远考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把接收学生实践作为招募理想员工的途径之一。在学校方面,实施校企合作的主要动因也有3个方面:一是就业导向的驱动。“工学结合”一方面使学生与企业“面对面”,在毕业后相对能较容易地得到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可以直接检验职业院校面向就业市场办学的水平,为职业院校的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提供直接依据。二是教学需要的驱动。让学生在工作中掌握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本质内涵的需要,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工作态度的养成都离不开实际的职业环境,让学生通过实习等环节增加阅历,开阔眼界,有利于学生对将来的工作生涯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安排。三是补充实习、实践资源的不足。通过“工学结合”可部分地解决高职院校的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深层合作的对策
(一)构建以利益共享为基础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高职学校与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两者间在人才供需、目标定位、利益追求以及运行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建立长期的、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校企合作,构建以利益共享为基础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十分必要。
1、借鉴国外的经验,由政府牵头,制订相关的政策,鼓励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如加拿大安大略省对校企合作企业的退税制度(即cetc)、美国的《965高等教育法》和《965高等教育法修正案》对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校进行财政资助。结合我国实际出台相关国家政策,如由政府设立导向性和调节性的资金投入机制、设立合
关键词:市场经济;校企合作;策略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合作双方利益的不对等,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松散的参与合作阶段,缺乏实质性的深度合作。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的问题何在?如何实现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和谐校企关系,这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的困难
(一)供需不一致
从企业的招聘来看,分为两类:面向社会招收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应聘者;面向中等和高等学校招收应届毕业生。招聘高职应届毕业生的岗位一般为基层操作岗位,以及适合于初级技术人员等的初级工作岗位。高职应届毕业生一般需要在这些基层岗位上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才有逐步提升的希望。即企业需要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是能够在基层岗位上锻炼成长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从毕业生的就业意愿看,很多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较高,不愿意到生产第一线的岗位上去锻炼,从而表现出就业积极性不高,频繁跳槽换岗的现象。学生的顶岗实习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从市场的实时变化来看,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是职业、岗位、职位的变化,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培养专业人才速度的2-4倍,因此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另一方面,某些高职学校对未来职业变化理想化,设置的专业超出了现实人才发展的需求,学生已经毕业了,而产业发展还未成熟,造成了人才资源浪费。
(二)目标不一致
企业的目标是效益,需要创造利润。因此,企业在为员工设置工作岗位发放薪酬的同时,要求员工必须创造相应的价值,而能力是企业评价员工最重要的标准。但许多毕业生似乎并不具备这样的观念,认为既然进入企业就业,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拿薪水,并不考虑自己是否创造了足够的价值。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主要是为了解决学校的师资、实习实训基地等办学能力上的不足问题,同时也是为了学生就业的需要,尚未把企业需要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这一问题放在首位。因此双方合作目标不一致。
(三)动因不一致
在产业方面,用人单位接受高职毕业生或接受在校学生实践有3种动因:一是政策驱动。目前很多国家都有鼓励产业接受学生实践的相关政策,受税收优惠等政策的激励,用人单位把接收学生实践与自己的利益挂钩。二是廉价劳动力的诱惑。用人单位的一些非关键岗位的技术要求或风险系数不是很高,由学生承担,劳动力成本低廉。三是长远考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把接收学生实践作为招募理想员工的途径之一。在学校方面,实施校企合作的主要动因也有3个方面:一是就业导向的驱动。“工学结合”一方面使学生与企业“面对面”,在毕业后相对能较容易地得到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可以直接检验职业院校面向就业市场办学的水平,为职业院校的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提供直接依据。二是教学需要的驱动。让学生在工作中掌握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本质内涵的需要,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工作态度的养成都离不开实际的职业环境,让学生通过实习等环节增加阅历,开阔眼界,有利于学生对将来的工作生涯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安排。三是补充实习、实践资源的不足。通过“工学结合”可部分地解决高职院校的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深层合作的对策
(一)构建以利益共享为基础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高职学校与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两者间在人才供需、目标定位、利益追求以及运行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建立长期的、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校企合作,构建以利益共享为基础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十分必要。
1、借鉴国外的经验,由政府牵头,制订相关的政策,鼓励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如加拿大安大略省对校企合作企业的退税制度(即cetc)、美国的《965高等教育法》和《965高等教育法修正案》对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校进行财政资助。结合我国实际出台相关国家政策,如由政府设立导向性和调节性的资金投入机制、设立合
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的困难与策略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02:59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01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