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经济发展的密度效应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3002下载176次收藏

    摘要:文章通过对“李约瑟之谜”,“金砖四国”等经济发展现象的总结,提出了经济体的人口及经济活动的密度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发展了对经济发展中经济活动相互影响的“规模效应”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发展;密度效应;规模效应
 
    一、引言
 
    经济发展结果的累积对人均生活水平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它吸引了众多杰出的经济学家的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obert lucas教授1988年在他的具有深远影响的论文中写道,“一个人一旦开始思考它们(即各种经济发展问题——作者注),就很难去思考其他任何问题。”
 
    到目前为止,经济学家已经对经济增长提出了很多解释。robert lucas(1988)指出了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paul romer (1990)认识到了干中学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持。这些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经济为什么会增长,但是都不能够解释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以及经济增长率的数十年间的持续的差异。具体而言,这些经济理论对于各种著名的经济发展现象,如“李约瑟之谜”,“亚洲四小龙”和“金砖四国”等显著的经济增长奇迹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同样的基于经济规模的解释也解释不了这些现象,因为这些经历了经济发展奇迹的国家或地区,从人口规模到经济规模都很小。
 
    本文将通过对这些经济现象及现存的各种解释的分析,概括出它们共同的特征,即经济活动的密度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并解释了该特征促进经济增长的具体机制。
 
    二、“李约瑟之谜”及其启示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作《传统中国的科学》一书中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中国科学技术在公元2世纪开始领先欧洲,而自此始直到公元16世纪的约14个世纪中,“中国文明在发现自然,并将自然知识造福于人类方面比西方有成效得多”而此后中国并没有发生科学革命以及工业革命,再度落后于西方。
 
    因为科学技术水平代表了劳动工具的水平,因而科学技术的相对水平也基本代表了一国经济的相对水平。因此这不仅是一个科学之谜,也是经济发展之谜。林毅夫(1995)提出中国曾经领先的原因是:中国人口众多,因而在以经验为特征的发明中占有优势,而后来欧洲采用了以重复试验为特征的发明模式,中国的众多的人口在发明中不再具有优势。这是以规模效应来解释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思路。但是,他不能解释maddison(2001)所指出的事实:在中国的科学技术以及将自然知识造福人类领先于世界的时候,印度人口事实上一直多于中国却远没有达到中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
 
    文贯中(2004)提出了比较可信的解释,该文是用自然地理的原因来解释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的相对水平的起伏。中国汉朝和唐朝开始,虽然完全控制并开发的疆域并不大,但是内部比较稳定,形成了长安,洛阳等大城市。南宋疆域更小,于是迫使核心城市人口密度增加。这都在客观上造成了人口以及经济活动的密集,这使得经济竞争加强,城市提供的便利性也使得商业,协作与分工得以发展。正是这些促进了当时科技发明的涌现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明末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元朝之后疆域扩大,人们能够轻易地购买到土地而不需要在狭小的城市竞争,人口以及经济活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经济发展的密度效应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