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经济法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280下载203次收藏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至今已50多年了,2008年又是改革开放30周年。为此,文章在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新农村建设与经济法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在经济法的调整下的前景进行了全面综合地分析。展望未来,在经济法的有效调整和积极配合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景一片曙光。
 
    关键词:经济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前景分析
 
    一、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它要求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重大、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尤其对于经济法来说提出了新的挑战,更有它未来的新的前景。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我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集体勾画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并且将它全面付诸实践。毛泽东同志曾经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阳”这样的浪漫诗篇来表达他对我国农村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等美好景象的感慨与憧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的提出,以及它美好的明天,使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焕发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热情,从此以后,在党和国家的文件、领导人的文章和讲话中,都反复地出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话题。
 
    回顾第一代领导人集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辛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党的农业、农村政策的历史变迁,从而更好地完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其实现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所谓“生产发展”,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效益,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所谓“生活宽裕”,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
 
    所谓“乡风文明”,就是要在农村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培养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
 
    所谓“村容整洁”,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氛围。
 
    所谓“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并置于“五个统筹”之首。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城乡发展是调整城乡关系的战略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由上述可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建立城乡统筹的长效机制。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论经济法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