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以市场化为取向 追求效率 兼顾公平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747下载229次收藏
——用渐进主义分析1998年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摘要: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先后经历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自由购销体制时期,统购统销时期,合同定购、市场收购和价格双轨制时期,以及现在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时期。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转折点。从此,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逐渐的走向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方向。通过对此次粮改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同时,这次粮改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渐进主义的角度分析,在未来的粮改中必定要坚持市场化取向,追求粮食流通体制效率的提高,同时应考虑到分配问题,即兼顾公平,建立国家有效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型粮食流通体制。
 
    关键词:渐进主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1998年
 
    粮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不仅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也是粮食生产流通第一大国。因此,粮食的生产和流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先后经历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自由购销体制时期,统购统销时期,合同定购、市场收购和价格双轨制时期,以及现在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时期。
 
    一、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背景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经过长期的演化,一直都在不断的渐进改革中。1998年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处于以下背景下进行的:
 
    (一)粮价下跌,农民利益受损
 
    这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在1996年以后粮食再一次供过于求为的背景下进行。从1996年开始,我国粮食持续丰收,供过于求的矛盾持续更加突出。国家虽然及时增加粮食储备,全国粮库基本都爆满。但政府的调控措施依然未能阻止粮价下跌的趋势,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了严重的挫伤,农民的利益被极大的损害了。
 
    (二)国有粮食企业亏损,国家财政负担过重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粮食企业既承担一定的行政任务,又要获得足够的利润维持自身的发展。两种职能、两种身份造成粮食企业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不分,亏损挂账逐年增加。这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同时也严重影响到国家财政用于其他方面的财力。粮食企业经营亏损对地方来说也是沉重的负担,正所谓“粮食大省,财政穷省”,严重地影响到了粮食主产区的生产积极性。
 
    (三)中央和地方在粮食宏观调控方面的职责不清
 
    我国一直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粮食储备体制,原则上中央只负责全国性的粮食调控,省级政府负责本地区的粮食调控。但由于职责不清,地方政府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调控粮食市场中与中央调控目标不相符,甚至有时候出现矛盾。如在粮食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国家要求敞开收购。而地方政府为了减轻本级财政对存粮补贴负担,会故意少收粮食,从中赚取利差,这与国家的调控目标背道而驰。
 
    二、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内容
 
    1998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起了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入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时期。此次粮改的原则是“四分开一完善”,即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1998年6月,国务院进而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粮食购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以市场化为取向 追求效率 兼顾公平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