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若干问题思考
摘要: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从企业财务状况的立场出发,针对企业会计所得和所得税法标准确认的应纳税所得之间的暂时性差异,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将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额及其对所得税的影响,确认为一项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即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文章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本质、运用、以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由于目的不同,应纳税所得额与会计利润往往不相一致。税法是依据“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来确定应纳税所得额的,其目的在于保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所需的财政收入。会计利润是依据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来确定利润总额的,其目的在于公允、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基于税法与会计制度规定的目的不同,应纳税所得额与会计利润两者之间产生了差异。如何处理这些差异?在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之前,遵循的是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应付税款法用于处理永久性差异,纳税影响会计法在税率变动时又分为递延法和利润表债务法。新准则明确规定只允许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暂时行差异进行处理。
一、所得税核算基本理念的变迁
利润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遵循的基本理念分别是“利润表观”和“资产负债表观”。
利润表观以利润表为重心,强调当期收益,它以当期确认的收入和费用对比求得。从19世纪20年代以来,公司制已成为一种流行的企业组织形式,所有权和经营权普遍分离,在“受托责任观”的指导下,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目标是检查经营者的工作绩效。因此,会计核算上很强调当期收益的计算,从而确立了利润表观的主流地位。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企业的权力由股东向管理层转移。股东主要进行购买和出售公司股票的决策,以获得投资收益,提供对股东决策有用的信息成为财务报告的主导目标。也就是说,在“决策有用观”的指导下,股东更关注与其决策相关的未来收益情况的信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1980年率先从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的角度定义资产和负债,并定义了全面收益这一会计要素。资产负债表观取代了收益表观的主流地位。
我国新会计准则关于所得税的处理问题也全面贯彻了“资产负债表观”,这不仅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与国际协调的表现,更体现了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因为,“利润表观”是利用某一期间收入和费用的当期发生额来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的,只能对这一阶段的交易做出反映,会使管理当局出现短期行为。经历了一系列会计造假案件之后,人们深感只有资产和负债才是真实的存在。“全面收益”理论认为,净资产价值的增加会带来收益的增加,不论交易是否发生,只要财富即净资产价值增加就有收益。这就是“资产负债表观”的思想基础,它以真实的净资产增加作为收益,注重的是经济实质,有助于企业避免眼前利益和收益超前分配,有利于企业制定长期战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利润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利润表债务法强调的是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倒挤出的递延税款借项和递延税款贷项、既不完全是资产也不完全是负债,但却将这两个项目列示到资产负债表上,容易造成资产负债不实。而且,利润表债务法只注重时间性差异,时间性差异反映的是会计制度和税法规定在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不同而产生
关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若干问题思考
点击下载
上一篇:试论和谐社会构建与人力资源开发下一篇: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本文2010-08-18 10:01:43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180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