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城镇化深层动力机制探究
摘要:关于城镇化内涵的争议很多,文章认为城镇化是农村地区演化为集镇的现象和过程,其实质就是农村剩余生产要素的转移过程。文章从经典的有关农业剩余与城镇化的理论以及一些国家城镇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中国社会城镇化的深层动力机制有3个方面:城镇化的启动机制——农业剩余;城镇化的驱动机制——比较利益;城镇化的持续动力机制——经济结构变革。并分别对这几方面的动力机制与城镇化的密切联系及逻辑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提出中国社会城镇化的直观动力机制有:城镇自身的吸引力(收缩力);农村趋向城镇的聚集力;城镇对农村的扩散力;中心城镇对周边城镇的吸纳力;阻碍城镇化的离心力。
关键词:城镇化;动力机制;农业剩余;比较利益;经济结构
R.M.诺瑟姆认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就越高。然而,我国社会在长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下,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这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离农人口‘两栖化’、城镇化水平地区差异较大”等许多问题。据统计,我国城市化的滞后程度,1985年为-28.1%,1990年为-24.6%,1995年为-27.8%,1998年为-29.9%。目前,我国城市化滞后状态不但没有改变,甚至还在不断发展,比相应发展水平国家的标准结构的城市化比率低了30%。发展中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选择,而且完善我国城市体系,特别是加速发展小城镇更是我国城市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着重研究中国社会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从而为进一步地研究如何推进城镇化进程作铺垫。
一、城镇化的内涵
关于城镇化内涵的讨论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城镇化是指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农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过程。
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
城镇化,就是指“农村城市化”。
城镇化,就是指城市自身实现向更高层次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而成的生产函数向更高层次变革,向城市现代化迈进。城镇化可以分为迥然不同的“城市乡村化”和“乡村城市化”两个阶段。
本文认为城镇化是农村地区演化为集镇的现象和过程,其实质就是农村剩余生产要素的转移过程,即生产要素点由分散到聚集的过程。由于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为广大的劳动力与自然资源(如土地等)相结合,如果把每一个能够独立生产的生产要素抽象为一个点,则在空间上,在很广大的区域中农村生产要素以点状遍布整个区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结合在自然资源中的生产要素(大多为农村的生产要素)被排挤出来,自由地游离于社会之中,处于一种自由状态,而工业化的发展使城镇对生产要素也有现实的需求,在比较利益下,城镇或农村非农产业对剩余生产要素产生引力,剩余生产要素向城镇或农村非农产业聚集,向城镇聚集使城镇规模增大、城镇功能完善,向农村非农产业了聚集,使农村逐渐转变为城镇,这样城镇化过程随之发生。
二、城镇化的深层动力机制
农村城镇化运动的动力源于农业生产剩余生产要素的产生和社会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我们认为要加快城镇化的步伐:一方面,就是要解除对农村生产要素的束缚,使农村剩余生产要素处于自由状态,并同时具有较大的追求利益的动力;另一方面,就是要使城镇具有容纳更多生产要素的能力,还要使对农村剩余和生产要素有更大的吸引力,并排除对农村生产要素流向城镇的限制,从而有效地推动社会城镇化的过程。目前我国城镇化出现了动力不足的情况,分析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的构成,研究各个动力机制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强化城镇化的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剩余是城镇化的启动机制
农村生产要素作为点依附在广大的土地上,呈现出分散状态。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农村生产要素受到束缚和限制,要实现生产要素由分散到聚合的过程,首先单个的生产要素必须是自由的,不受限制的。通过创造农业剩余一方面可以使生产要素从土地资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村剩余生产要素的总量。农业剩余包括农产品的剩余、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和农业资本的剩余。农业剩余是实现城镇化的前提条件,没有农业剩余,工业化、城镇化都是零,农业剩余是城镇化的启动机制。
一些经典的有关农业剩余与城镇化的理论。刘易斯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有两类性质不同的部门构成的。一是用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以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二是采用现代生产方式的现代工业部门。他认为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边际生产率接近零或等于零的剩余劳动力,现代生产部门在高于农业部门维持生计的很低的固定工资水平下,就可以得到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持续不断地向工业部门转移,一直到农业部门由劳动力剩余经济开始变为劳动力短缺经济,国家进入工农业协调发展的阶段。1961年,拉尼斯和费景汉在刘易斯的模型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建立了一个更为精细的劳动力转移模型。这模型把经济发展的过程划分成3个阶段: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伪装失业者被工业吸收的阶段,以及农业现代化的阶段。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强调了农业对工业的贡献不仅在于提供工业部门所需要的劳动力,还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如果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业部门扩张后新增工业劳动力对农产品的需求,经济增长和劳动力转移就会受到阻碍。因此,在鼓励工业部门扩张,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农业。亚当·斯密也说过:“要先增加农村产物的剩余,才谈得上增设都市”。这些理论告诉我们,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基础,大量农业剩余是城镇化的先决条件。
实现城镇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总结发达国家成功实现城镇化的经验,农业剩余创造为发达国家城镇化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英国是通过圈地运动,剥夺了农民的生产资料,使这些农民不得不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向本国城镇非农产业转移。这些农民被迫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英国的城镇发展提供农业剩余劳动力。“圈地运动”为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原始资本积累,提供了原始的农业剩余,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才是发达国家真正使农业与城镇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主要途径。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两次“农业革命”。第一次农业革命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前,这场农业革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和城镇的转移成为可能。第二次农业革命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基本实现后,通过机械的引进和化肥的使用,工业反哺农业,农业在生产率和产量上均实现了新的飞跃。这两次农业革命为城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相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追求高速工业化之时,普遍忽视了农业的发展。结果,这些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值以每年10%以上的高速增长,而农业却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发展中国家尽管大部分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但农产品却还不能自给。工业发展和城镇化所需的农产品还不得不依赖进口。发展中国家工业高速增长难以持续下去, 农村日益陷于贫困的境地,出现城镇繁荣与乡村贫困并存、城乡差距悬殊、地区发展极度不平衡的现象。
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做法,发达国家重视农业发展,使其为工业、城镇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农业剩余,等工业、城镇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反哺农业,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现代化装备,提高农业生产率,于是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而发展中国家一味追求工业化与城镇化,在农业尚未发展成熟之时,通过行政手段使农业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剩余,导致工业发展了,城市发展了,农业却停滞不前,最终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都受到农业水平低下的牵制。我国就是长期以来采用偏重工业发展,利用“工农产品剪刀差”强制性让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农业剩余。这种对工业发展的偏重,导致我国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城乡差距很大,地区差异很大。
创造农业剩余是我国社会城镇化的充要条件,是我国社会城镇化的启动机制。农业剩余为城镇的发展提供剩余的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等生产要素,大量的农业剩余的产生使这些剩余要素从农业中解放出来,在城市和非农产业的强大吸引力下聚集起来。这些要素向城镇聚集形成城镇的一部分,增大城镇的规模,增强城镇的功能;或者这些要素向农村的非农产业聚集形成乡镇企业、农村工业、农村第三产业等,使农村向城镇过渡。要素无论是按这两种方式中的哪种方式聚集,最终都将产生城镇化的结果。没有农业剩余,作为生产要素点无法解放出来,成为自由的点。这时工业化、城镇化即使程度很高,也会因为缺乏基本的要素支持而变成空中楼阁,发展不下去,出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解决城镇化问题的前提在于要能创造农业剩余,要创造大量的农业剩余,要创造源源不断的农业剩余。农业剩余的获取主要依靠农业自身的发展,依靠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比较利益是城镇化的驱动机制
托达罗模型(todaro model)指出:农村劳动力移入城市的决定因素,是城乡经济结构差异和对于迁移成本及效益的权衡。其中,强调决定迁移的是城乡之间“预期收入”的差异。人口学理论得出“人口流动高位移规律”:劳动力总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移,由生存条件差向生存条件好的地方转移,由劳动收益低向劳动收益高的区位转
关键词:城镇化;动力机制;农业剩余;比较利益;经济结构
R.M.诺瑟姆认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就越高。然而,我国社会在长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下,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这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离农人口‘两栖化’、城镇化水平地区差异较大”等许多问题。据统计,我国城市化的滞后程度,1985年为-28.1%,1990年为-24.6%,1995年为-27.8%,1998年为-29.9%。目前,我国城市化滞后状态不但没有改变,甚至还在不断发展,比相应发展水平国家的标准结构的城市化比率低了30%。发展中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选择,而且完善我国城市体系,特别是加速发展小城镇更是我国城市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着重研究中国社会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从而为进一步地研究如何推进城镇化进程作铺垫。
一、城镇化的内涵
关于城镇化内涵的讨论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城镇化是指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农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过程。
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
城镇化,就是指“农村城市化”。
城镇化,就是指城市自身实现向更高层次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而成的生产函数向更高层次变革,向城市现代化迈进。城镇化可以分为迥然不同的“城市乡村化”和“乡村城市化”两个阶段。
本文认为城镇化是农村地区演化为集镇的现象和过程,其实质就是农村剩余生产要素的转移过程,即生产要素点由分散到聚集的过程。由于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为广大的劳动力与自然资源(如土地等)相结合,如果把每一个能够独立生产的生产要素抽象为一个点,则在空间上,在很广大的区域中农村生产要素以点状遍布整个区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结合在自然资源中的生产要素(大多为农村的生产要素)被排挤出来,自由地游离于社会之中,处于一种自由状态,而工业化的发展使城镇对生产要素也有现实的需求,在比较利益下,城镇或农村非农产业对剩余生产要素产生引力,剩余生产要素向城镇或农村非农产业聚集,向城镇聚集使城镇规模增大、城镇功能完善,向农村非农产业了聚集,使农村逐渐转变为城镇,这样城镇化过程随之发生。
二、城镇化的深层动力机制
农村城镇化运动的动力源于农业生产剩余生产要素的产生和社会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我们认为要加快城镇化的步伐:一方面,就是要解除对农村生产要素的束缚,使农村剩余生产要素处于自由状态,并同时具有较大的追求利益的动力;另一方面,就是要使城镇具有容纳更多生产要素的能力,还要使对农村剩余和生产要素有更大的吸引力,并排除对农村生产要素流向城镇的限制,从而有效地推动社会城镇化的过程。目前我国城镇化出现了动力不足的情况,分析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的构成,研究各个动力机制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强化城镇化的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剩余是城镇化的启动机制
农村生产要素作为点依附在广大的土地上,呈现出分散状态。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农村生产要素受到束缚和限制,要实现生产要素由分散到聚合的过程,首先单个的生产要素必须是自由的,不受限制的。通过创造农业剩余一方面可以使生产要素从土地资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村剩余生产要素的总量。农业剩余包括农产品的剩余、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和农业资本的剩余。农业剩余是实现城镇化的前提条件,没有农业剩余,工业化、城镇化都是零,农业剩余是城镇化的启动机制。
一些经典的有关农业剩余与城镇化的理论。刘易斯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有两类性质不同的部门构成的。一是用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以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二是采用现代生产方式的现代工业部门。他认为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边际生产率接近零或等于零的剩余劳动力,现代生产部门在高于农业部门维持生计的很低的固定工资水平下,就可以得到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持续不断地向工业部门转移,一直到农业部门由劳动力剩余经济开始变为劳动力短缺经济,国家进入工农业协调发展的阶段。1961年,拉尼斯和费景汉在刘易斯的模型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建立了一个更为精细的劳动力转移模型。这模型把经济发展的过程划分成3个阶段: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伪装失业者被工业吸收的阶段,以及农业现代化的阶段。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强调了农业对工业的贡献不仅在于提供工业部门所需要的劳动力,还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如果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业部门扩张后新增工业劳动力对农产品的需求,经济增长和劳动力转移就会受到阻碍。因此,在鼓励工业部门扩张,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农业。亚当·斯密也说过:“要先增加农村产物的剩余,才谈得上增设都市”。这些理论告诉我们,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基础,大量农业剩余是城镇化的先决条件。
实现城镇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总结发达国家成功实现城镇化的经验,农业剩余创造为发达国家城镇化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英国是通过圈地运动,剥夺了农民的生产资料,使这些农民不得不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向本国城镇非农产业转移。这些农民被迫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英国的城镇发展提供农业剩余劳动力。“圈地运动”为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原始资本积累,提供了原始的农业剩余,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才是发达国家真正使农业与城镇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主要途径。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两次“农业革命”。第一次农业革命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前,这场农业革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和城镇的转移成为可能。第二次农业革命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基本实现后,通过机械的引进和化肥的使用,工业反哺农业,农业在生产率和产量上均实现了新的飞跃。这两次农业革命为城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相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追求高速工业化之时,普遍忽视了农业的发展。结果,这些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值以每年10%以上的高速增长,而农业却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发展中国家尽管大部分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但农产品却还不能自给。工业发展和城镇化所需的农产品还不得不依赖进口。发展中国家工业高速增长难以持续下去, 农村日益陷于贫困的境地,出现城镇繁荣与乡村贫困并存、城乡差距悬殊、地区发展极度不平衡的现象。
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做法,发达国家重视农业发展,使其为工业、城镇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农业剩余,等工业、城镇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反哺农业,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现代化装备,提高农业生产率,于是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而发展中国家一味追求工业化与城镇化,在农业尚未发展成熟之时,通过行政手段使农业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剩余,导致工业发展了,城市发展了,农业却停滞不前,最终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都受到农业水平低下的牵制。我国就是长期以来采用偏重工业发展,利用“工农产品剪刀差”强制性让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农业剩余。这种对工业发展的偏重,导致我国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城乡差距很大,地区差异很大。
创造农业剩余是我国社会城镇化的充要条件,是我国社会城镇化的启动机制。农业剩余为城镇的发展提供剩余的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等生产要素,大量的农业剩余的产生使这些剩余要素从农业中解放出来,在城市和非农产业的强大吸引力下聚集起来。这些要素向城镇聚集形成城镇的一部分,增大城镇的规模,增强城镇的功能;或者这些要素向农村的非农产业聚集形成乡镇企业、农村工业、农村第三产业等,使农村向城镇过渡。要素无论是按这两种方式中的哪种方式聚集,最终都将产生城镇化的结果。没有农业剩余,作为生产要素点无法解放出来,成为自由的点。这时工业化、城镇化即使程度很高,也会因为缺乏基本的要素支持而变成空中楼阁,发展不下去,出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解决城镇化问题的前提在于要能创造农业剩余,要创造大量的农业剩余,要创造源源不断的农业剩余。农业剩余的获取主要依靠农业自身的发展,依靠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比较利益是城镇化的驱动机制
托达罗模型(todaro model)指出:农村劳动力移入城市的决定因素,是城乡经济结构差异和对于迁移成本及效益的权衡。其中,强调决定迁移的是城乡之间“预期收入”的差异。人口学理论得出“人口流动高位移规律”:劳动力总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移,由生存条件差向生存条件好的地方转移,由劳动收益低向劳动收益高的区位转
中国社会城镇化深层动力机制探究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01:13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171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