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与整合多元社会思潮的几点思考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0-08-13浏览:2657下载188次收藏
 第一,对当代社会思潮发展状况的一点认识。

  当今中国,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互相激荡。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是主流,但也不乏一些“杂音”。当下对我国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左派、后现代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宗教思潮等等。这些思潮的兴起主要缘于两大因素的交互作用:一是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纷纷传入,它们对中国的一些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因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二是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同阶级、阶层由于在改革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同,因而对改革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和观念。这些思想观念与外来思潮彼此呼应,相互结合,就催生了令人目眩的多元社会思潮。

  在课堂上,党校老师指出,当代社会思潮十分复杂,它们具有历史性、理论性、多元性、群体性等许多特点。我理解,最值得关注的有这样四个特征。

  一是外源性。相当多的社会思潮都是舶来品。有些思潮看起来是“中国制造”,比如历史虚无主义,但实际上却是后现代主义影响的产物。

  二是现实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个人不管是认同还是反对某种思潮,总是与他的切身利益或所感知的社会状况分不开的。比如,有人在拆迁中利益受损,就很羡慕西方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有人对反腐败丧失信心,就倾向于瑞典等国家的民主社会主义,有的甚至主张实行美国式的三权分立、两党制;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后“道德有所滑坡”,因而希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治病的良药。

  三是冲突性。社会思潮的冲突性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是同一思潮内部的冲突,如自由主义中不同派别就存在很大的分歧。二是不同社会思潮之间的冲突,如新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间的争论在我国影响十分巨大。三是各种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如有人赞同民主社会主义关于多党制、思想多元化的主张,这与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

  四是互补性。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错综复杂,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不可能解释所有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也好,其他社会思潮也好,都不能无视对方,而必须从对方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以增强解释力,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更好的方案。

  当代社会思潮有双重影响,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一是积极作用:它有助于党的理论创新。如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在同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冲突与交融中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实现了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和发展。它还有助于制度创新。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曾从生态主义等思潮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借鉴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政策,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二是消极作用:其一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严重侵蚀了人的精神空间,导致道德失范,人心涣散。比如干部队伍当中暴露出各种腐败和作用问题。其二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如近几年来宗教思潮的兴起,导致信教群众逐年上升,有的甚至加入邪教,并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其三干扰公共政策的制定。比如,过去由于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曾将医疗、教育等公益性、公共性职责简单地推向市场,使一部分老百姓“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

  第二,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与整合多元社会思潮工作现状的一点分析。

   我们党向来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引导各种社会思潮,并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原有的引领和整合方式表现出了一些不适应。

  一是体制内的引领力强,体制外的引领力弱。在体制内,我们党的引领与整合力量比较强,效率也比较高。但在体制外,党和政府只能通过媒体、文化活动,以及党员、公务员等的言传身教,对社会施加影响;对于体制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与整合多元社会思潮的几点思考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