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序言
(一)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xx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有关法律法规。
(二)规划范围。按照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重建等应急管理的主要环节的不同要求,统一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三)规划定位。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要求,突出以人为本,在不改变现有部门职责分工和分类管理格局的基础上,以相关专项规划为支撑,提出全市事故灾难应急体系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充分利用和整合应急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现有存量资源,加强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和重点项目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本规划的目标是为实施事故灾难类应急预案提供支撑基础,保障应急预案的执行。
二、应急体系现状
(一)现有工作基础。市政府安办高度重视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和德阳市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全市应对事故灾难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健全。二是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市政府安办成立了xx市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组建了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在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组建了防汛抗旱、抗震救灾、危化品处置、消防、市政、环保、卫生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抗洪抢险、消防特勤、医疗救治等应急物资储备具有一定基础。应急管理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等基层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薄弱环节。
1.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乡镇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不够完善,职责不够明确。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理顺,职能划分有待进一步明确。部门之间、乡镇之间、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置突发事件时,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日常应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应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经验尚需积累,急需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机制。企事业单位专兼职救助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尚不健全。
2.监测预警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各类事故灾难突发事件风险隐患底数不清,部分领域监测点密度不够,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综合预警和科学决策能力急需加强。应急信息指挥系统之间建设技术标准不统一,尚未实现信息共享。现场处置中存在通信障碍,信息获取能力较差。
3.应急保障能力需要提高。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和装备不足,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快速拉动和协同能力较差,现场处置能力尤其是第一时间的生命搜救能力亟待增强。现有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紧急生产、采购、征收、征用、调拨和配送机制不完善;存储设施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储备方式单一,物资数量偏少,品种不全,一些关键性物资的储备处于空白。储备物资更新、替补、补偿制度不健全。紧急运输综合协调、保障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4.宣传教育工作需要加强。应急科普宣传教育相对滞后,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较低,亟待加强应急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建立公共沟通机制。
(三)面临的形势。
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与安全生产的矛盾日益突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存在较多隐患。交通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绝对数量仍然偏大。社会防控火灾能力较低,火灾事故仍处在多发的高风险时期。引发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危险不容忽视。
三、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重点解决应对事故灾难突发事件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全面提高应对事故灾难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新xx作出积极贡献。
(二)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市级规划对全市事故灾难应急体系建设作出部署,总体把握应急资源的合理布局,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关的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加强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应急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建设。特别要加强城市应急能力建设,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2.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方面的有机整合,提高综合应急能力,避免重复建设。重点加强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建设,优先解决制约应急响应时效的突出问题,提高第一时间快速响应能力。
3.科学适用,统一标准。采用国内外成熟技术,兼顾先进性和适用性,确保事故灾难应急体系高效、可靠运行。严格执行国家应急管理标准,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规范化。
4.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根据事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应急体系项目,分级分步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项目建设,以点带面,全面落实应急体系建设任务。
5.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5年,建成指挥统一、结构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应急管理综合能力明显提高,有效减少各类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2.分类目标。事故灾难得到有效遏制,事故灾难救援能力明显提高。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3以下;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10万人死亡率控制在2.5以下;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控制在4.5以下;严防发生企业排污造成的重特大环境事件。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本文2010-07-29 23:06:55发表“工作计划”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0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