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其方法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0-07-12浏览:2761下载279次收藏

至2009年底止,中国端午节、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南音等25项“非遗”项目,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全数获得通过;加上此前入选的昆曲、古琴、木卡姆及蒙古族长调民歌等4项,共计29项。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逐渐进入规范化,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 + 省 + 市 + 县”共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遗”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化利用等工作。通过几年的深入调研国务院又先后二次正式颁发了国家级“非遗”名录共1028项。目前,**县《辰州傩戏》列入国家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山歌》、《**传统龙舟赛》、《二酉藏书洞的传说》3项列入湖南省“非遗”保护名录;《火场土家族斗鸟》、《弹棉花的技艺》、《辰州符》3项列入怀化市“非遗”保护名录;《**哇乡人婚俗》、《**土家族丧葬》等16项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非遗”保护工作已越来越被各级政府重视,它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各个县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大胆探索、创新,探索出一条有地方“非遗”保护特色的新路。而保护又是建立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之上,因此,只有在摸清家底的情况下,科学编制保护规划,制定详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结合本单位、本地区实际,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如期、优质、高效地完成本地的“非遗”普查,才能得到更好的更有效保护,所以,普查对保护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但与此同时,人们对“非遗”的普查某些问题,如:为什么要普查、普查什么、怎样普查等,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我觉得只有搞清了这些基本的理论和认识问题,才会使“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遗工程”展开得更为顺利和健康。下面,笔者通过对“非遗”的了解和工作实践,仅就如何开展县级“非遗”的普查工作,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一点亲身的感受和学习体会。

一、确立“非遗”普查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灵魂

1、指导思想。开展“非遗”普查工作,是做好“非遗”保护的重要基础,是抢救与保护的重要环节。我们要以国务院、文化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等文件精神为指导,具体按照《湖南省文化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认真做好县级“非遗”普查工作。

2、总体目标。通过广泛、深入、细致的“非遗”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县“非遗”的种类、数量、分布地域、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抓紧认定和抢救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特别是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摸清全县“非遗”资源家底,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逐步健全县级“非遗”保护体系。

二、制定“非遗”普查工作方针及工作原则,是开展“非遗”普查工作的重要核心

1、普查工作的方针是:统一部署、加强协商;全面展开,有序进行;突出重点,真实有效。

2、普查工作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三个方面:所谓全面性。一是调查地区要兼顾城镇和乡村,调查对象要兼顾不同的人群,调查地区所蕴藏和传承的各种传统民间文化载体,均需注意调查。二是普查应涵盖本地所有区域的“非遗”全部类别,做到不漏线索、不漏村镇、不漏种类、不漏项目。三是注重吸纳以往调查成果,对已调查过的“非遗”内容,应进行认真复查和核对,注意了解其现状。所谓代表性。就是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要力求抓住民间文化现象中具有主流的,或主要的形式、作品、类型、民俗现象,以避免在普查工作中平均使用力量。注重去粗取精,选出在当地有较大影响的代表项目,重点深入调查。所谓真实性。也就是尊重“非遗”的历史和原貌,真实地、不加修饰地、不加歪曲地记录,确保普查内容和成果真实可靠,杜绝提供虚假材料。要按照传统民间文化本来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和采录,不能在调查之前就先设定框框,主观地舍弃某些方面。

三、了解“非遗”的普查范围,是开展“非遗”普查工作的前题和重要基础

我们在乡镇调查和收集“非遗”线索时,听到更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里没有内容和项目”。说到底还是认识问题,对“非遗”概念模糊、认识不清。国务院明确规定凡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在普查范围,具体包括十六类:(一)民族语言(包括方言):包括汉族和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语言,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其差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浅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其方法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