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实基础
(一)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2007年,xx县实现生产总值198.55亿元,在惠州市各县区中排在第2位,比1977年增加196.62亿元,增长101.7倍。1978-2007年累计生产总值1463.38亿元,年均增长16.7%,比解放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时期快10.9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全国(9.7%)、全省(13.8%)和全市(15.2%)的平均增幅。人均gdp21444元,比1977年增加21105元,增长62.3倍,年均增长14.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54亿元,比1977年增加7.42亿元,增长61.8倍,年均增长14.9%。
(二)经济结构调整卓有成效
gdp三大产业结构由1977年的63.2:13.2:23.6调整为2007年的12.9:49.5:37.6,其中工业达47%,实现了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转变。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粮经比例由7.8:2.2调整为4.1:5.9。工业生产结构也由过去的“三糖两水两药”为主的传统产业向适度重工转变,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构成由86.8:13.2调整为46.7:5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66.8%。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全县拥有3家省级和4家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家国家级火距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1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到提高。
二、产业发展阶段判断
产业结构通常用来反映一个地区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结构”的转化。在工业化起点,一产比重较高,二产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和三产比重都相应有所提高,且二产比重上升幅度大于三产,一产在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二产所取代。当一产比重降低到20%以下,二产比重上升到高于三产,这时候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当一产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二产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型变化。从1990-2007年xx县的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看,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比重快速提高,已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三、一”的跨越。2007年xx县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12.9:49.5:37.6,一产比重低于20%,二产比重高于三产11.9个百分点。
根据三次产业结构水平和钱钠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理论的划分标准,可以初步判断xx产业发展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阶段的重要任务仍然是大力发展工业,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对二、三产业采取两者并举,协调推进,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注意第三产业培育与发展,努力在“十一五”期间,降低一产的比重,提高三产比重。
三、产业结构优升级面临的挑战
(一)就业结构的变化滞后于产值结构变化
从1982-2005年xx县人口普查与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就业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结构偏离度仍较大,2005年达43.2%,就业结构变化滞后于产值结构变化(详见下表)
gdp三大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
单位:%
年 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就业
增加值
就业
增加值
就业
增加值
1982
85.2
59.1
5.5
14.6
9.3
26.3
1990
73.1
48.6
12.5
20.9
14.4
30.5
2000
48.7
22.7
31.0
55.7
20.3
21.6
2005
37.0
15.4
43.5
47.9
19.5
36.7
从表上看1982年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可以讲是协调一致的,构成都是“一三二”的排列,当时以发展农业为主,大部分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这符合经济发展规律。2005年,经济结构调整有了新成果,经济产业结构为“二三一”排列,就业结构则调整为“二一三”,大量劳动力仍滞留在第一产业。
全县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严重偏低。2005年,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只有9.88万人,仅占社会劳动者总数的19.5%,是三次产业中最少的,而发展中国家也有40%左右的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生产。随着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预料,今后每年都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出现。如果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就难免会浪费劳动力资源。
(二)各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1977年第一产业中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为63.3:2.7:19.4:3.4,2007年为58.2:2.1:33.8:4.7。虽然略有调整,但仍偏重于小农业(种植业),林渔业发展缓慢,比重分别比1977年下降0.6和提高1.3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中,工业行业内部发展不平衡。2007年,全县有工业企业535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84.3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280家,占企业总数的5.2%,比重偏小。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所占的比重高达94.8%,但户均产值只有283万元,不到规模以上企业户均产值的5%(实际为3.3%)。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企业规模结构偏小,技术装备程度低,市场竞争力较差,容易被市场淘汰。从企业行业发展看,传统医药行业与新兴电子信息行业发展有所放缓,高新技术企业占比重偏小。2007年全县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2.87亿元,同比增长0.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70.72亿元,增长7.6%,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速度低19.5和12.7个百分点。全县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2家,实现工业产值44.48亿元,增长11%,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18.5%,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从企业产出效益看,劳动生产率偏低。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为67012元/人,而惠州市的为85251元/人,比惠州市低了21.4%;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劳动生产率为82232元/人,仍比惠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低3.5%。
第三产业新兴行业总量提升不快。目前,传统行业(即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下同)是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的主导产业,2007年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46.3%。而新
浅谈如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本文2010-07-07 10:18:32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69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