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发展
当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原有的以计划经济为依托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制约着经济制度转型和自身发展,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独生子女制度的倡导,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建立与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日,我们会同民政、劳动等相关职能部门深入全市农村进行广泛调研,并针对农村社会养老的现状、困境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以供参考。
一、全市农村社会养老的现状及模式
(一)农村社会养老压力与日俱增。
经调查统计,至2009年底,我市总人口为113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6万人,占人口总量的85%。农业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12.5万人,占农业人口的 13 %;残疾人口6.3万,占农业人口6.5%。农业人口比重大,而且趋于老龄化,赡养人口逐年增加。200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116.2 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 38.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862元,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低下,给农村社会养老带来巨大压力。
(二)现行农村养老模式陈旧落后。
1.家庭赡养。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是当前农村社会养老的主要方式。几千年儒家文化思想影响和传统的优良美德,赡养老人义务已成为每一个中华子女的内在责任和自主意识。“种田要纳粮,养崽须养娘”的思维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根深谛固,从而家庭养老成为了目前农村最原始、最基本的养老模式。
2.土地养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农民从土地收益中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依靠土地收入解决其重要的生活来源并逐渐积累,因此以土地养老的模式成为了当前农村最稳定的养老保障安全网。
3.储蓄养老。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从传统的土地劳作中逐步解脱出来,开始外出务工、经商及兼取资本并通过节衣缩食、勤俭持家、点滴积累,将资金存放银行或购买储蓄式商业保险,以储蓄养老的形式成为了农村养老生活中的一种很重要的补充方式。
4.集体养老。如民政部于1992年出台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基本方案(试行办法)》,但由于办法以坚持农民自愿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政策扶持的原则,该办法存在经费来源单一和不稳定性,财政投入甚微,与当前农村实际和农民期望存在差距,因而该模式推广可持续性差,在我市运行一段时期后又自行停止。
由此可见,现行农村养老方式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为彻底解决农民老有所养问题,建立和完善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
二、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制约因素
在即将推行新农保制度的大背景下,当前农村社会养老现状不容乐观,各种制约因素交织复杂,严重束缚了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一)思想观念上存在滞后性。几千年传统养老方式在广大农村根深蒂固,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陈旧的思维定式,以及农村养老保险预期的不确定性和农村改革过程中政策的不稳定性,导致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的推行一时难以取信于民。
(二)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性。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在制度设计方面大多建立在城乡有别的基础上, 采取与城镇养老保险分离并行的农村纳费型养老保险制度,从而产生了新的社会不公平。譬如城乡医保制度的建立,在统筹标准、财政补助、个人缴费、待遇享受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别.由此产生了担忧和不平衡心理,制度本身的缺陷屏蔽了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
刍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发展
本文2010-07-01 11:37:58发表“调查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68828.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