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实战对抗演习的分析与思考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河南省被国家反恐办列为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反恐防范协作机制成员单位,驻马店市被省反恐办划为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远端第一道防线重点城市。为对恐怖分子起到有效的打击和震慑作用,进一步加强反恐怖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建设,提升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能力,确保2010年上海世博会安全顺利举行和我省我市社会大局稳定,4月29日至30日,省反恐办在我市组织举行了以上海世博安保反恐处突为背景的“2010-铜墙1号”反恐检验性实战对抗演习活动。
此次演习结合当前恐怖分子惯用的“小股多路,多点袭击”的特点,按照“实兵、实战、实景、实地、高效”的原则,采取不打招呼、不设预案、不作推演的方式,以“红蓝”双方对抗的形式开展,首次全方位、直观地检验了我市多支力量的应急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这次演习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针对当前反恐怖任务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在多支力量协助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联合作战的整体能力和水平,适应形势发展所需,笔者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思考。
一、演习的成功之处
(一)指挥处置程序正确顺畅。在接到省反恐办发布警情后,我们能及时启动反恐预案,建立联合指挥部及现场指挥部,各级指挥员保持了不间断的沟通,及时采取有效处置措施,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各项处置指导思想和决心正确,确保了演习处置的有序进行。
(二)各支力量反应迅速。联合指挥部开设完毕仅用了不到20分钟时间,指挥功能显现仅用了不到10分钟时间。爆炸现场、劫持人质现场的各支力量最快到达现场用时8分钟,最慢18分钟,整体反应十分迅速。
(三)通讯保障有力。各支力量与各级指挥部、指挥员采用对讲机、现场车载台、手机等通信方式,指令信息传递渠道便捷。现场处置的动态情况采用微波视频通信传输方式,使联合指挥部能及时看到现场的情况,提高了指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处置措施恰当。在清查缉捕阶段,市区公安机关根据指挥部指令,迅速围绕“恐怖分子”姓名、身份证号等线索,运用综合手段,利用照片比对,对旅馆、网吧、洗浴中心等“恐怖分子”可能落脚的场所进行清查。并根据清查情况,指挥部及时调整部署,把清查重点转移到城乡结合部、中小宾馆,指挥决策恰当。在爆炸现场,处置力量首先实现了对现场内围实施封控,并采取了灭火、外围封控、交通管制、环保监测等措施,现场民警运用娴熟的警务战术击毙恐怖分子2名,防止了危害后果扩大,为后续处置奠定了基础。在劫持人质现场,保证人质安全的指导思想正确,现场指挥部被袭后及时重新组建,指挥决心正确。同时采取现场封控等有效措施,防止了“恐怖分子”外逃。并保持与“恐怖分子”不间断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恐怖分子”情绪。“恐怖分子”杀害人质后,指挥部果断定策,发起强攻,防止了危害后果扩大。在设卡堵截现场,及时启动市区及周边县区卡点,卡点布局合理、设置恰当。
二、演习存在的问题
可以看出在多支力量参与下,联合反恐涉及编制体制、组织指挥、装备建设、人员素质、场地设置等方方面面,其共同特点是就是在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应急、处置等方面的指挥高效、联合统一。但通过对“2010-铜墙1号”反恐实战演习的分析,我们在思想认识、指挥体系、技术装备、应急处置等方面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思想认识的片面性与联合反恐不相适应。一直以来,我们对联合反恐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固定的模式,大局意识尚缺,总认为其任务是反恐部门的事,这种习性思维定式致使各反恐应急处置力量在统一的处置空间内未发挥整体处置效能。特别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本部门、本专业力量的重要性,总希望别人配合自己,一旦要求去配合别人,就有一种没打上主力、没当上主角、没有受到重视的感觉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在各自任务明确后,实行了一种界限清晰的联合---即明确各自职责和任务形式上的联合,希望“跟我联合”、“以我为主来联合”意识较为明显。从今年我市铜墙1号反恐演习中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反恐部门的事,自己只是配角,只是配合配合而已,没有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主动协助意识不强,作风不严谨,实战意识淡化,对指令被动应付,行动迟缓散漫,特别在发现可疑恐怖分子后,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让恐怖分子顺利脱逃,甚至在排查中出人不尽力,流于形式,致使演习中出现了诸多不确定因素,思想认识局限性与联合反恐极为不对称。
(二)应急指挥体系尚未适应联合反恐的需要。首先,指挥体制与联合反恐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各支反恐应急处置力量之间基本上不存在隶属关系,很难保证各种力量之间能彼此协调一致。就我市铜墙1号反恐演习来看,各支应急处置力量与现场总指挥员之间、一线指挥员之间以及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对自身职责任务认识模糊,主动报告情况意识不强,现场处置指令传达效率不高,出现“知已不知彼”的现象,弱化了指挥部的功能。有的现场指挥部仅有各级领导,没有工作人员,没有必要的办公设施、通信器材,缺乏应有的应变能力和防御措施,一旦遭袭很难有有效的转换渠道。对于未来联合反恐的严密性、高效性来讲,难以承担联合指挥任务。其次,指挥手段与联合反恐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多支联合反恐的指挥自动化体系刚刚起步,尚属弱项。从此次演习中不难看出,只是通过对讲机或移动电话等简单的通信工具来实现各指挥部、作战队员之间的沟通,警务平台的快捷、覆盖密度大等相关资源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考虑未来反恐的需要,其互联、互通、互操作性差,切易受干扰,综合性、共用性很难保障未来反恐斗争的需求。第三指挥员的应变能力与联合反恐的要求不相应适应。未来反恐斗争中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要求各指挥员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但通过对铜墙1号反恐演习的分析看,指挥员对这种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面对复杂局面所表现的惊慌失措、无从下手,特别对现场局势的掌控、对处置人员分工指挥,没有及时与相关力量进行协作,没有与一线队员及时沟通,对出现的问题未能及时研究分析,形成有效的判断、调度和组织实施处置,有的指挥员甚至不能正确使用通信器材,不懂起码的处置工作流程,导致现场局面混乱,无法适应形势所需。第四 信息技术分析、运用与建立实时有效的联合不相适应。诸多力量的联合反恐,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包括军队、武警、消防、公安、卫生、环境、通信、供电、民兵预备役等系统,各方面、各层次的与指挥有关的信息十分密集而繁杂,其信息真假并存,主次同在,急缓兼有。只有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判,有效传递,才能保证指挥员的正确决策。目前,我们在信息技术分析与应用上很难以支持联合反恐。从铜墙1号演习中可以看出,在接到我市恐怖分子潜入的警情后,联合指挥部缺乏对整体信息和情况研判的智能参谋力量,仅靠指挥员组织调度,对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传输、运用以及情报的共享等都存在较多的问题,特别在信息发布上,没有很好的利用警务综合平台将此信息或恐怖分子的图像资料予以公布,只是通过传真方式传送给极少数人员,暴露了指挥系统的单一性,致使排查民警对恐怖分子的体貌特征掌握不够,群众参与率不高,出现了排查、盘查中恐怖分子逃脱,这也是制约联合反恐的一个“瓶颈”。第五武器装备与现实
反恐实战对抗演习的分析与思考
本文2010-06-12 16:36:12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67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