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农村妇女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近年来,黑龙江伊春市林甸县委、县政府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日新月异,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而与此不相适应的,农村基层妇女组织还存在诸如缺乏号召力、缺乏影响力、缺乏权威力等问题,正处于工作环境不够宽松,自身素质偏低、工作领域不宽、基层组织缺乏活力的边缘化的境地,很难适应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整合力量、协助党和政府管理农村各项事务的工作需要,这是当前妇女工作亟需解决的工作现状。本文拟就如何借鉴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化解农村妇女工作边缘化危象的问题进行有益探索。
林甸县9个乡镇,73个行政村、全丰农场3个连队、向阳乡良种场和乌拉嘎南沟屯,共建有村级妇代会组织78个,全县妇联组织实现了纵向到底的格局。村妇代会主任全部横向兼职计生员,有64名妇代会主任进村“两委”,占总数的82%。目前,全县共有妇女2.77万,其中农村妇女1.71万,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妇女已占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她们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现代新农村的重要力量。调查显示,我县的农村妇女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正在快速发生分层和分化。她们亟需更新观念、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增强驾驭市场的能力、寻求发家致富的新项目,渴望在家庭生活、家务生产、村务管理中有一席之地。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桥梁纽带的农村基层妇联组织,应该说在长期的农村妇女工作中作出了大量贡献,但针对新形势下的农村妇女工作需要,却表现出无所适从的边缘化危象。具体体现在:一是工作方式的僵化。农村妇女工作点多面广,任务艰巨,尤为需要统筹城乡,整合资源。却身处农村看农村,面对农妇抓农妇,未真正把农村妇女工作融入社会大舞台。二是工作主体的孤立。存在妇代会干部才是妇女工作者的片面认识,按着“大妇女观”的要求,应把妇联一家做的工作,拓展到大家做。三是工作对象的单一。长期以来,妇联工作的主要对象是老弱病残,而今农村妇女组织必须要注意将工作触角延伸到有能力、有闯劲的农村新女性群体,使妇联的工作对象在结构、层次、素质上实现新突破。针对以上“边缘化”困境,我认为妇女组织应与时俱进,走社会化路子,坚持“多赢”原则,兼顾多方利益,以变应变,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找准妇联所能、社会所急和妇女所需的最佳切入点、着力点和结合点,开创携手共进,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新格局。
做法:整合社会资源,吸引社会参与,在农村妇女组织中运用社会化工作的几点尝试
妇女工作的社会化,是妇联组织运用各种手段协调社会力量,争取社会支持,在推进社会全面发展进程中促进妇女自身进步的过程。
一是主体的社会化。引进社会人员参与的组织建设模式。群团之间的社会整合。每个群团组织掌握自身的社会资源,要协助党和政府管理好农村的社会性事务,就必须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林甸县妇联与工会、团委、科协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贫困家庭科技救助、剩余劳务培训输出等方面联合开展工作,积极协助县委、县政府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推动群团工作进入党和政府的决策主流。县妇联还在团的组织中培养“有激情、干实事”的村妇代会后备干部,为妇女工作建立人才库。政府部门的社会整合。主要是协调教育、卫生、民政、计生、文化等政府职能部门,整合妇儿工委、“双学双比”领导小组、“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小组等成员单位力量,解决妇女工作纳入主流和扩大覆盖面的问题。在农村妇女培训工作中,整合了劳动部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和农转办“阳光工程”培训项目,依托县职教中心和中心乡镇设立县乡两级农村妇女科技培训学校,使农村妇女的科技培训有项目资金支持,有师资场地保障,成为常规性工作。针对农村缺少家庭教育和法律知识的实际,借助社会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开展工作。与县教育局联合成立了家教宣读团,与司法部门成立了蒲公英法律宣讲团,与
林甸县9个乡镇,73个行政村、全丰农场3个连队、向阳乡良种场和乌拉嘎南沟屯,共建有村级妇代会组织78个,全县妇联组织实现了纵向到底的格局。村妇代会主任全部横向兼职计生员,有64名妇代会主任进村“两委”,占总数的82%。目前,全县共有妇女2.77万,其中农村妇女1.71万,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妇女已占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她们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现代新农村的重要力量。调查显示,我县的农村妇女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正在快速发生分层和分化。她们亟需更新观念、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增强驾驭市场的能力、寻求发家致富的新项目,渴望在家庭生活、家务生产、村务管理中有一席之地。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桥梁纽带的农村基层妇联组织,应该说在长期的农村妇女工作中作出了大量贡献,但针对新形势下的农村妇女工作需要,却表现出无所适从的边缘化危象。具体体现在:一是工作方式的僵化。农村妇女工作点多面广,任务艰巨,尤为需要统筹城乡,整合资源。却身处农村看农村,面对农妇抓农妇,未真正把农村妇女工作融入社会大舞台。二是工作主体的孤立。存在妇代会干部才是妇女工作者的片面认识,按着“大妇女观”的要求,应把妇联一家做的工作,拓展到大家做。三是工作对象的单一。长期以来,妇联工作的主要对象是老弱病残,而今农村妇女组织必须要注意将工作触角延伸到有能力、有闯劲的农村新女性群体,使妇联的工作对象在结构、层次、素质上实现新突破。针对以上“边缘化”困境,我认为妇女组织应与时俱进,走社会化路子,坚持“多赢”原则,兼顾多方利益,以变应变,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找准妇联所能、社会所急和妇女所需的最佳切入点、着力点和结合点,开创携手共进,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新格局。
做法:整合社会资源,吸引社会参与,在农村妇女组织中运用社会化工作的几点尝试
妇女工作的社会化,是妇联组织运用各种手段协调社会力量,争取社会支持,在推进社会全面发展进程中促进妇女自身进步的过程。
一是主体的社会化。引进社会人员参与的组织建设模式。群团之间的社会整合。每个群团组织掌握自身的社会资源,要协助党和政府管理好农村的社会性事务,就必须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林甸县妇联与工会、团委、科协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贫困家庭科技救助、剩余劳务培训输出等方面联合开展工作,积极协助县委、县政府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推动群团工作进入党和政府的决策主流。县妇联还在团的组织中培养“有激情、干实事”的村妇代会后备干部,为妇女工作建立人才库。政府部门的社会整合。主要是协调教育、卫生、民政、计生、文化等政府职能部门,整合妇儿工委、“双学双比”领导小组、“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小组等成员单位力量,解决妇女工作纳入主流和扩大覆盖面的问题。在农村妇女培训工作中,整合了劳动部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和农转办“阳光工程”培训项目,依托县职教中心和中心乡镇设立县乡两级农村妇女科技培训学校,使农村妇女的科技培训有项目资金支持,有师资场地保障,成为常规性工作。针对农村缺少家庭教育和法律知识的实际,借助社会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开展工作。与县教育局联合成立了家教宣读团,与司法部门成立了蒲公英法律宣讲团,与
县级农村妇女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点击下载
上一篇:外来流动妇女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下一篇:妇联开展新一轮创业就业调研报告
本文2010-05-13 12:11:17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6552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