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完善城乡卫生统筹发展机制让城乡居民享有更多的实惠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0-05-10浏览:2199下载241次收藏
  加快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使城乡普通居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防得住病,是市委、市政府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点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执法监督、医疗救治和信息网络等城乡医疗卫生网络体系,群众的医疗卫生状况已经得到革命性变化。

  一、城乡统筹卫生改革发展新成果

  城乡统筹卫生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依靠的是我市逐步建立起来的各种保障机制,概括起来,主要有六大机制,分别是:建立卫生持续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建立孕产妇和婴幼儿生命安全保障机制、健全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基层的帮扶机制、建立城乡基层卫生机构药品两网配送机制、改革基层卫生机构运行管理机制以及建立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机制。

  (一)建立卫生持续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

在这个机制中,又包含了三个小机制,首先是建立逐年增长的卫生事业投入长效机制,财政投入由2002年的28673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4485790万元,各级财政对成都卫生总投入44个多亿。其次是建立城乡公共卫生补助长效机制,这一补助逐年递增,2009年城乡居民补助已不低于20元/人·年,村卫生站按每年每站不低于1200元工作补助。最后是建立城乡基层卫生机构用房保障机制。我市投入了42个亿,从2005年到2007年,仅仅用了3年时间,便完成了全市建制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为实现公共卫生均等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费保障,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建立孕产妇和婴幼儿生命安全保障机制

  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是否下降,是判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降低死亡率,200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母婴安康”项目,由市财政给予逐年增长的300—500万元/年项目补助经费。针对我市流动人口多的特点,我市实行全程孕产妇健康管理,2006年在西部地区率先把早孕建卡下放到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实行“建卡、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和产后访视”家长式全程追踪管理;率先建立产科急救医院、片区、市级三级绿色通道;实施免费婚检一条龙服务。为了让孕产妇进院生产,我市实现农村和贫困孕产妇顺产免费,2006年农村孕产妇的产前保健和住院分娩由新农合补助100+500元/人、城市贫困孕产妇救助100+500元/人;2009年,城乡居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在乡镇卫生院分娩补助800元、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分娩补助1200元。

  在这一保障机制下,2009年,全市住院分娩率达9992%,孕产妇死亡率为1106/10万,婴儿死亡率为77‰,两个死亡率较2006年分别下降4726%和3678%,均低于全国和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的平均水平。

  (三)健全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基层的帮扶机制

  为了提高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让群众的普通疾病在基层就能解决,2005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城乡所有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全方位帮扶机制。首先是开展对口支援全覆盖。64家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城乡所有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明确了“八个一”(建立一套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双向转诊流程指征和制度、家庭病床技术规范、共享医院设备资源管理措施;培养一批卫生技术人员;下派一批支援专家;开展一系列健教宣传和义诊;每年推广一项适宜技术)的对口支援任务。其次是选派中青年人才到农村支医,将先进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传授给基层。再次是推进了基层首诊和双向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完善城乡卫生统筹发展机制让城乡居民享有更多的实惠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