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运用灾后重建政策措施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0-05-10浏览:2946下载243次收藏
  “512”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把重灾区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的总体目标,以“对历史负责、向世界交待”的重建豪情,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迅速重建起了美好新家园,促进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大突破,取得了很多耀眼的成绩,总结出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为我们今后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完善和深化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机制、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快速发展的路径。

  一是坚持城乡统筹,突破资金瓶颈。用好用活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腾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在市域范围内挂钩使用,获得的级差地租收益用于住房重建,共新增耕地15万亩,筹集资金23亿元。大力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依法流转集体建设用地,建立市场化融资平台,201万重建农户通过担保公司向金融机构申请了883亿元的贷款。确定多种城乡住房重建方式,按时发放重建补助,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励群众借资筹款、投工投劳自主重建,特别是开发性重建,引入社会资金近30亿元参与重建。
  二是坚持“四性”理念,提升重建水平。克服了将城市小区移植到农村的做法,形成了“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发展性”的四性理念,通过重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增强集体经济组织力量。组织重建规划设计大会战,迅速完成640个点位规划设计和重建的9大类、36子项专项规划。开展优秀规划方案评选,举办规划设计成果展。十万建设大军、百万灾区群众参与施工建设大会战,结合林盘保护,突出抓6条风貌轴线多样性重建示范,建成了天马向荣、紫虹沿线、鹿鸣河畔等重建典范。
  三是坚持民生优先,同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重建先行,都江堰快铁等8条国省干线全面开工,7条基本建成,1720公里农村公路接近尾声,665公里安置点外连道路同步实施,重灾区50余万群众用上放心水,建成或在建515处污水处理设施,建成两条天然气主管网。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恢复重建。灾区800余所中小学告别板房学校,239个卫生机构重建项目全面开工,已竣工197个。
  四是强化统筹协调,加快住房重建。建立强有力的重建领导机构,四大班子37位市级领导定点联系重灾乡镇。建立建材供给价格调控机制,完善工程质量监督机制,抽调技术人员驻镇督导,质量安全协管员现场监督,抓好工匠培训,严格资金项目管理,确保规范重建、安全重建、廉洁重建。强化对口援建服务协调,深化援建合作,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变受援为共同发展。
目前,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市农村住房重建已建成98%以上,春节前可全面完成;城镇住房已竣工84%,“三年重建、两年完成”的目标胜利在望,大力改善了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灾区社会经济繁荣。

  通过认真分析形势,我们感到当前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中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克服。

  一是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比较薄弱。一方面,政策法规层面重城轻乡的特点十分明显。按照《城乡规划法》和《建筑法》等法律法规,乡以下的规划由乡人民政府负责,限额以下的建设工程(面积300平方米、工程造价30万元、建筑层数在3层以下)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均难以保障规划质量和建设水平。现行体制对农房建设在建筑造型、风格、色彩上只能引导,无法进行审查、限制,不利于农房建设充分体现多样性。另一方面,机构设置和力量配置同样存在重城轻乡的现象。农村建设管理主要由乡镇政府承担,有责无人、责重人少的情况十分突出。一些农房,还有处于失查、失控状态。粗放管理已明显不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总结灾后重建的经验,市政府制定了《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在管理机制上有很多创新,但还需要在力量上予以强化,才能得到落实。
  二是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我市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以来,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交通、社保、社会救助等加大了城乡统筹力度,取得了突出成效。但分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运用灾后重建政策措施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