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区域金融生态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4-30浏览:2266下载161次收藏

(内蒙古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摘 要:文章阐述了金融生态的概念,提出了区域金融生 态建设的目标及建立良好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金融生态;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9)09—0064—02

金融生态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各种金融资源彼此支撑、相互作用并且有自动调节功能 的一种自然的有机系统。它有3个方面的含义:①生态的主体,就是各种金融资源的总和; ②生态的环境,是指各种金融主体所生存的特定的时空条件;③生态的调节,是指生态主体 在一定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相互竞争、相互作用、整体进化的功能。
1 我国区域金融生态存在的非均衡现状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扩大,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等经济带 ,不同经济带之间的金融发展也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现状表现在3个 方面:①金融发展水平不平衡。2007年末,东部、中部、西部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 :23.5、5.8、6.3万亿元。这突出反映了各地区外向型经济程度的差异。②区域金融机构 发展不均衡。银行业金融机构地区分布状况:2007年末,机构个数占比东、中、西部分别为 :39%、24%、27%;资产总额占比东、中、西部分别为:64%、14%、15%。西部地区金融机构 组成结构相对较为单纯,主要是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交通、民生、光大、华夏等全国 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仅在少数中心城市设有分支机构,除此之外便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 银行及城乡信用社。与之相比,东部地区金融机构组成结构明显丰富,除四大银行外,大部 分新兴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及绝大多数外资银行机构都设在东部地区,由此构成东部地区多样 化的金融机构体系。③区域间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市场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载体, 已经成为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投放货币、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渠道,但我国区域间金融市场 的发展差距极为悬殊。2007年末,总部设在辖内的保险公司数,东、中、西部分别占比:89 .9%、1.6%、4.7%;保费收入分别占比:57.4%、17.3%、17%;总部设在辖内的证券公 司数,东、中、西部分别占比59.6%、12.4%、21.3%;当年国内股票(a股)筹资额分别占比8 1.2%、5.5%、8.5%。可以看出,区域间金融市场东部地区发展很快,中、西部地区相对 落后。
2 区域金融生态非均衡的原因
2.1 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区域差异

率先改革的东部地区从市场化之初就努力构造金融活动与 运行的市场经济基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较快,市场发育程序较高,拥有相当程度的创新金 融工具,金融机构和企业有很强的拓展融资渠道的意识与能力,加上其自身利用金融资源的 成本消化能力不断增强,效率不断提高,从而使该地区形成了较强的资本积聚能力。中、西 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市场化程度和投资主体对融资成本的承受能力都比较弱,对金  融资源潜在的需求未能转化为现实的需求,金融资源只能产生较低的利用效率。由于东部与 中、西部区域间存在风险和收益的梯度差距,金融资源为获取较高的收益回报,通过各种渠 道从中、西部市场转移到东部地区。
2.2 一元化和二元化金融政策环境的矛盾

我国金融体制和政策呈现出明显的金融制度运行 环境二元化的特征。其基本格局是: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依靠市场的成分较多,制定的发展 战略往往是开拓型、创新型和开放型的;中、西部地区的金融计划成分占主导地位,市场发 育程序低,制定的发展战略往往是平衡型、保守型和封闭型,其目的在于满足静态的平均化 的边际收益。但金融调控则不是根据区域发展的差异因地制宜,而是更多地以区域金融运行 一体化为前提,强调金融政策的统一性。这造成了事实上的政策不公,等同于对中、西部这 样不发达地区的“政策歧视”,进而容易诱发地区金融经济利益的摩擦。
2.3 金融市场化差异对微观金融主体的刺激不同

新兴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性非银行机构遵 循经济理性原则,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在配置分支机构时过多积聚在东部地区,一方面促使 东部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体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区域金融生态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