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思考
(东北财经大学财政学硕士研究生,辽宁 大连 116023)
摘 要:针对当前我国的社会救助主体比较分散,缺乏协调,救助资金匮乏,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等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措施。
关键词:社会救助;市场经济;和谐社会;慈善公益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8)06—0333—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内容和“最后一道防线”。 社会救助制度是在公民因各种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给予款物接济和服务,以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制度。政府救济和以慈善事业为主的社会互助是社会救助的主要组成部分。政府救济是指政府制定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安排财政资金,对困难居民提供必需的物质帮助。社会互助是指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指导下,慈善公益组织或自然人通过慈善救助、社会募捐、志愿服务等形式对社会困难人员的帮困。
1 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必要性
11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我国开始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取得了很大成效。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社会保险着力于长远,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则更需要发挥社会救助的“网底作用”,但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重保险、轻救助”的倾向普遍存在。针对这一现实,我们应该按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调整社会救助系统的结构和内容,实现社会救助的科学化、程序化、法制化,为尽快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1.2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保护弱势群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通过社会救助安抚弱势群体的思想。《周礼》中《地官司徒》篇记载:“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其中,振穷和恤贫等就是明显的社会救助政策。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保护弱势群体。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和谐相处是关键。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社会性资源占有上的不利,导致现有利益和将有利益实现上的困难,从而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经济上的弱势地位),因此需要给予特别保护的群体。保护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稳定有序的要求,是使整个社会充满创造活力的要求。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保护弱势群体的重要保证。
1.3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也是我国当前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要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温家宝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了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和施行更是从法律层面上强化了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倾向,这些都说明建立服务型政府已成为中国各级政府的既定目标。在现代社会,享受社会救助成为符合法定条件的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权利,而提供社会救助服务则是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二者受国家法律的规范。
2 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与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的要求相比,现行社会救助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主要表
关于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思考
本文2010-04-27 23:09:19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61298.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