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优化经济发展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4-27浏览:2226下载125次收藏

(内蒙古森工集团技术中心,内蒙古 牙克石 022100)
摘 要:通过对2006年我国及我林区经济发展进程的 回顾,认为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确立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及林产品需求的不断 增长,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已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指出了要调整经 济结构、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提高资源的循环再用量,增强林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 须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科技、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创新与应用, 发展循环经济。
关键词:林业;科技创新;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6921(2008)14—0309—03
1 经济发展进程的回顾

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元年,也是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 大会和全国林业科技大会隆重召开的一年,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建设 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温家宝总理对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 6~2020年)》也进行了全面部署。两会的召开,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我国科学 技术发展又迎来了一个璀璨的春天。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确立和经济社会发展对 生态及林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水平已成为林业发展的重 要内容。林业科技和林业经济也在“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 针指导下,坚持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大了林业科学研究的力度,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 化率,加快了林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步伐。时间就在这么好的形势下进入了2007年,进入 了“十一五”计划的第二个年头。回顾2006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竟然有那么多的数 字令我们欢欣——我国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对外贸易总量稳居全 球第三;我国经济总量已上升为第四,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2.6%;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已达到15%;2006年全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超过了1.7万亿美元;毋庸置疑,中国已成 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也继续 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截止到2006年12月初,我林区森调设计和伐区作业合格率分别达到 了95.4%和80.6%以上;木材凭证运输率、凭证加工率达到了99%以上;活立木总蓄积增 长了8 154.7万m3;森林蓄积增长了6 468.27万m3;年均增长1 293.65万m3;有林地 面积净增加61.21万hm2,年均增长12.24万hm2;森林面积达到了808.09万hm2,森林 覆盖率从69.09%提高到了75.68%;从中不难看出,我区林业已实现了森林资源蓄积和面积的 双增长, 森林质量和生态效益得到了提高。然而,尽管我们已做出了巨大努力,可资源消耗和环境状 况,包括全球性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与耗竭、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地震、水灾、沙 尘暴等问题依然令人担忧。与林业先进国家相比,我们无论在商品林还是生态林的经营上都 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林区仍面临着可采资源枯竭、林分质量低、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都十分 脆弱的严峻形势。加之林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的不合理,特别是拨尖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匮乏 、科技投入的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和条件能力建设的落后,科技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科技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共享机制尚未形成……这一切都使我国林业、 特别是我林区,为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付出了以往更高的成本和现价。这也是一组数字—— 2006年前一季度,我国高耗能工业继续膨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更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 ,煤炭和电力生产增速分别为11.7%和12.9%,高于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2006年上半 年,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与2005年相比不降反升,同比分别增长了2.4、3 .7和4.2个百分点;这离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质量与效益目标尚有 不小的差距,增加了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环保目标的难度。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人,尤其是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他们的思想还远未统一到科学发展 观的思想之上,依然奉行“大干快上”之举。据某环保局公布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有93.3 1%的群众认为环境保护应与经济发展同步,但居然有高达91.95%的市长(厅局长)却认为加大 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发展。用如此片面的发展观作指导,要想落实“十一五”林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2 历史带给人类的思考从历史的镜面上,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思考的折射点

有人曾用这样 的话来勾画一些古文明的消亡:“文明人跨越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外留下一片荒 漠。”——古巴比伦,人类文明的摇篮。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养育了两河流域的土地。 然而,雄伟壮丽的古代巴比伦城却像个泥足巨人一样,在经过1500年的繁华后,到公元前4 世纪坍塌了下来。如今的它已是满目荒凉,昔日的繁华已是昨日黄花;在古希腊,第一次大 规模的环境破坏发生于公元前680年,原因是人口的增长和聚居区的扩大严重地破坏了森林 植被。尽管希腊人已经开始了殖民政策,以求缓解本土的人口压力,也已认识到了保护土壤 的重要性,但是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已很难恢复,土地日益荒漠化,到公元前339年伯罗奔尼 撒战争之后,希腊文明衰落了;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的变迁,足以说明文明发展不 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旧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就已有人类活动。我国古乐府诗云:“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窿,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当时 黄河流域自然景观的写照。从中国的龙山文化——即上古的尧舜生活的年代开始,环境状况 已在史书中有所记载。孟子就曾用“草木繁荫,禽兽众多”的词句记载过当时的环境。在周 代,中国黄土高原有森林3200×104hm2,森林覆盖率高达53%,至先秦时代,森林覆盖 率仍在50%以上。从周到先秦,黄河安定,寂静清幽。我国现在的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地,那时都是水草丰美、胡杨挺拔的大草原。自泰汉开 始, 由于人口增长、过度开发和连年的战争,以及封建统治者大规模地建造宫室、陵寝,森林开 始遭到严重破坏,其中明清两代是中国森林破坏严重的年代。由此而带来的水土流失,使黄 河泥沙含量增多,这条母亲河开始报复被她哺育着但却贪婪无知的子民,变成了一条黄水滔 天,怒吼着、奔腾着、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优化经济发展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