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联盟—机构组织联合发展战略
(内蒙古农业大学 图书馆,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摘 要:通过对知识联盟概念、特性的解析,阐述了 知识联盟合作类型,分析了知识联盟成功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联盟策略。
关键词:知识联盟;联合发展;战略联盟;策略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8)16—0206—02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开发速度加快,全球化竞争趋势日趋激烈,同时由于受资金短缺、人才 缺乏、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组织内部知识技术创新方面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在 这种信息革命普及的大环境下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自己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和能力是一项 花费昂贵而且困难重重的事情。于是基于学习合作方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知识联盟顺应知识 经济发展的趋势,成为战略联盟发展的重要模式。
1 知识联盟的内涵及特性
1.1 知识联盟内涵
知识联盟概念产生源于贝克尔(becker)和墨菲(murphy)对知识分工模型的研究。指的是企业 在实现创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为共享知识资源、促进知识流动和创造新知识与其他企业、 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通过各种契约或股权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网络组织。〔 1〕其目的是学习创造知识,拓展创新能力,实现“共赢”。通过知识领域的战略合作, 联盟方不仅可以获取市场交易等方式无法获取的经验创新能力等隐性知识,而且通过知识的 互补,还可以创造出单个企业无法创造的新知识。
1.2 知识联盟特性
①知识联盟的核心功能是在各联盟成员之间构建一个可以确保知识资源便利,畅通流动 的网络,促进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在联盟成员之间的相互流动,加速将知识转化为市场 价值的进程,提高各成员的创新能力。②知识联盟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知识在联盟成员之 间充分共享。联盟成员所拥有知识的互补性为组织之间知识共享奠定了现实基础,同时联盟 的有效运作也要求各成员密切合作,共享知识。③知识联盟成功的根本途径是联盟成员 间密切合作和交互学习。隐性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求联盟成员的工作人员 紧密合作,将交互学习尽可能融入合作各方的整个运作系统中。④知识联盟的最终目标 是联盟成员共同发展,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2〕。
2 知识联盟合作方式的类型
2.1 企业—企业型知识联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因此越 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建立知识联盟,实现共享,以期从外部的知识网络中获取和创造新知 识。例如,通用—丰田汽车联盟;ibm-nter电脑联盟、索尼—爱立信手机联盟都是企业—企 业型知识联盟成功很好的例子。
2.2 企业—学术机构型知识联盟
企业—学术机构型知识联盟是典型的互补性知识联盟,它有助于知识资源稀缺的企业从高校 及科研院所中获取知识资源创造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学术机构从企业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在联盟中创造新的知识;学术机构往往拥有人才优势、知识优势、技术优势,而企业拥有市 场信息优势,管理优势。这种联盟各方具有知识能力互补的特征,使企业与学术机构知识联 盟紧密性更加突出。这一类型知识联盟存在两种合作方式,合作研发是目前中国最为偏好的 合作方式,是企业的最优选择。〔3〕委托研究是学术机构喜欢的与企业界合作的方 式。
2.3 科研机构之间的知识联盟〔4〕
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是一个知识高度密集区,是知识创新的源泉,但其专业设置或科 研活动多侧重于某一科研领域。而目前现代科学发展日益成为大规模、大投入的社会建制, 是多学科交叉发展,各类学科日益融合。为此,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出现了很多的知识联盟 。该类型知识联盟可以从两个层面构建:①构建同行业科研机构知识联盟。有利于政府部 门对系统内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协调,减少重复建设,从整体上提高了国家文献信息保障能力 。如教育部组建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科技部组织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② 构建跨行业跨区域科研机构知识联盟。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人相互交流启发,有利于知识 溢出,有利于能量传导。“一个人或组织,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保持和发展优势,就必须与相 互无关联的个人或团体发生广泛的联系,以争取信息和控制优势。”〔5〕总之,联 盟 成员之间应跨越行业、区域的限制,通过虚拟馆藏、联合共建等方式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3 影响知识联盟成功的因素
3.1 联盟战略目的
联盟的战略目的是联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果盟友以学习对方知识保护自己的知识为目的 ,这样容易产生联盟的不信任和机会主义的风险,不利于知识联盟巩固和发展。
3.2 选错合作伙伴
选错合作伙伴被认为是联盟失败的首要原因。在联盟伙伴的选择上,关键要求知识联盟者之 间有互补性,而且有诚信,能相互信任。同时要客观分析和考虑外方合作伙伴的情况和特点 :如物质条件、环境和法规以及合作中可能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确保合作效果理想。
3.3 组织间文化差异
联盟伙伴间的文化兼容性是影响知识联盟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背景差异会产生对 知识的态度和对事物的不同观点。因而不同国家的科研机构或科学家个体之间进行合作时, 要容易产生知识转移障碍。文化差异越大,联盟之间知识转移的难度越大。
3.4 组织的学习吸收能力
组织的学习吸收能力指企业内化外界来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指导自身行动的能力。组织的 吸收能力与组织先前的相关知识积累和组织结构密切相关。〔6〕高吸收能力意味着 能更加成功地运用新知识到商业目标中去,〔7〕并能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利于知 识联盟良性循环。
3.5 机会主义倾向与关系资本
知识联盟—机构组织联合发展战略
本文2010-04-27 23:05:09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61206.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