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旅游局旅游产业十二五规划
旅游业正日益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好“十二五”旅游规划,对我县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我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实现“旅游富民”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结合我县实际,特编制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的工作回顾
我县旅游产业“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关隘生态旅游县”的发展战略和“文化旅游富民”的工作思路以及建设沿昆水公路“文化旅游长廊”的主攻目标,着力抓好全县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硬、软件建设,并取得长足发展,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奠定了基础。
(一)主要目标任务进展情况
——进一步制定完善了旅游产业发展实施计划。根据县委、政府提出的建设“农特产品基地县、能源化工基地县、关隘生态旅游县”的战略定位,在《**县旅游资源开发初设方案》和《豆沙关风景区开发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以及省产业领导小组、省旅游局《滇东北旅游产业发展纲要》等文件精神,制定了《**县旅游产业“十一五”规划》、《豆沙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发展规划》,紧紧围绕以开发豆沙古镇旅游产业为龙头,以“四点三片七库区”开发为重点,着力打造具有关隘特色、片区特色、库区特色的“关隘生态旅游县”。
——加强宣传促销,扩大宣传覆盖面。为扩大**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一是积极争创品牌,努力提高**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在豆沙景区已创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省级风景名胜区豆沙关景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基础上,又争创了省级“特色旅游小镇”品牌;二是请中央电视台、亚视中心、新华网,省、市有关新闻媒体拍摄专题片对县境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图文并茂的宣传,介绍**的旅游资源;三是制作宣传画册3000多册,利用各种旅游交易会、推介会、旅游论坛、促销会宣传我县旅游资源,挤进《走遍中国》栏目,重点宣传豆沙关的历史文化;四是协助市政协出版了豆沙文史资料《豆沙关专集》,成功举办了五尺道文化研讨会,对豆沙关丰厚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并出版了《豆沙关五尺道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五是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全省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全市首届旅游歌曲歌手大奖赛活动;六是协助昭通籍国际著名摄影家吴家林在我县豆沙、普洱进行的采风拍摄工作;七是向由相关新闻媒体及旅行社、旅游公司人员组成的“走进昭通考察团”推荐我县旅游线路和资源;八是以历史文化为题材编创文艺节目,参加省、市演出开展对外宣传。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我县先后争取资金完成了豆沙景区两座全石结构牌坊建设和凉亭、石门轩、观景台、古城堡、摩崖亭、文物工作用房的新建及维修改造工程投资125万元。2006年我县遭受三次破坏性地震,给豆沙古镇及景区景点设施造成了极大破坏,为认真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对豆沙古镇恢复建设“一年打基础,两年求发展,三年创品牌”的目标要求。目前,规划投资1.5亿元恢复建设和维护的45个项目中,省政府支持并配套资金的22个项目,其中旅游服务中心、观景台、东西两座牌坊、五尺道、唐摩崖及其保护亭、古城堡等六个文化、旅游项目,计划总投资665万元(旅游项目430万元、文化项目235万元)。市县自筹和招商引资的23个项目大部分即将建成,其中由四川宜宾万泰集团投资建设的豆沙古镇三官楼、僰人悬棺、人马驿站、僰人山寨、八大会馆、六大牌坊、古戏台、石门石刻、“五道通关”大牌楼、长廊壁画、石门关峭壁蹦极跳、仿古服务中心、“豆沙僰人‘渔家乐’趸船”、豆制品加工厂、传统手工艺制作坊、仿古特色茶馆、仿古酒肆、手工艺品商场等18个项目,总投资为8877万元,分为两期实施。第一期工程计划投资4400万元,目前完成投资2626万元。第二期工程计划2009年启动。使全县以豆沙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对带动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兴起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积极做好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豆沙4a级景区创建工作。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已把文化旅游产业纳入了“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并把旅游产业作为我县未来五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五大重点产业之一来培育发展,提出了“关隘生态旅游县”的发展战略定位。为此,我县成立了由李疆县长任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组”。为抓好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由县委副书记丁开路专门负责全县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产品开发工作。同时为搞好豆沙古镇恢复重建工作,县委、政府及时调整充实了豆沙古镇恢复建设领导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任成员。同时调整充实了豆沙古镇恢复建设现场指挥部班子,做到任务到组、责任到人,为豆沙古镇整个恢复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配合豆沙4a级景区打造开展的主要工作。一、积极培育我县地方特色旅游产品。为落实县政府同市政府签订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要求,明确工作职责,将任务具体细化落实到人,县旅游局成立了规划和旅游产品开发,基建和人才培训,宣传推介三个工作组。专门负责旅游项目的规划、产品开发、资源普查、市场调查、旅游基建、旅游人才普查、旅游图片画册开展宣传推介活动等工作。并初步拟定了《关于培育我县文化旅游商品的工作方案》,确定了引进周边省市旅游产品企业,实施“内引外联”,逐步培育完善旅游商品,开拓旅游市场的发展思路。前期主要针对豆沙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产品资源开展了资源普查工作。基本掌握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民间工艺、习俗,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口述文学、饮食、文化艺术等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项目,建立旅游商品资源库,为开展利用打下基础。并已与蜀南竹海、兴文、石海部分加工企业取得联系,介绍提供我县资源,使之有针对性研发具备**特色的旅游产品。同时邀请市级专家进一步制定完善了《**县豆沙景区宣传推介和文化旅游开发策划》,其内容包括**文化旅游主题形象定位、**豆沙文化旅游宣传策划、**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划、**县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实施方案等四个方面,用于指导豆沙旅游产业开发工作。二、完成了豆沙景区规划土地勘界和附属物评估,为县委县政府决策做好前期工作准备。三、组织撰写完成了豆沙景区导游词工作;四、为提升古镇文化附载品位,特邀中国诗词楹联协会主席孟繁锦撰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书写的古镇木牌坊牌匾征集工作已全部完成;五、我局牵头组织本县知名文化人士开展了规范豆沙古镇商户牌匾工作,初期完成26户;六、开展星级饭店评定工作,完成我县1户二星级宾馆的申报工作,并获通过。
——开展旅游特色乡镇项目申报工作。为构建以豆沙为龙头,融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旅游产业格局,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文化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辟生态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农家乐”等项目。我局申报了云南省特色旅游乡(镇)——豆沙,云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中和赵溪两个项目,目前正在等待审批。
——依法管理旅游市场。为有效处置各类突发旅游安全事故,高效有序地做好旅游安全事故救护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及时妥善处理可能发生的旅游安全突发事件,确保游客的安全,保证旅游安全工作有序进行,进一步完善了《旅游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和执法文书,在每年旅游黄金周和重大节庆期间,发文通知各乡(镇)对所辖范围内的旅游景区景点,“农家乐”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协同县安监局部门开展安全日宣传活动,印发旅游安全宣传资料200余份。同时还分别到豆沙、柿子、盐井对各旅游景区景点、“农家乐”的经营手续,房屋、线路、通道、消防和食品卫生安全开展检查;配合市(县)海事处、县安监局对柿子白水江漂流安全进行了专项治理,五年间共检查“农家乐”67户、景区景点45处,出动检查人员75人次,确保了在此期间的市场安全。目前全县有“农家乐”11户,景点经营户4户。
(二)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取得的经验
(1)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旅游产业开发工作是关键。县委、政府把以豆沙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开发纳入了重点工作,成立了领导组,落实了工作人员,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积极争取各方建设资金投入是核心,确保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旅游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3)进行包装策划是重点,稳步推进以豆沙古镇旅游为龙头,中和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为辅助的旅游发展目标。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制约我县旅游快速发展。随着水麻高速路、盐电公路的建设,我县通往各景区景点的主干道将得以改善;但一些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道路状况仍然较差,交通基础设施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景区景点旅游接待水平低,影响旅游业效益的发挥。龙头景区景点的经营、服务功能不完善,旅游接待也不规范,特别是对旅游团队的接待还有较大差距。成型的高品位乡村旅游景区还没有形成,旅游产品种类、品位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尚缺乏影响力;旅游形象建立尚不全面,对历史文化遗存等旅游文化的深层次打造和充分挖掘尚需时日。
(3)旅游开发技术、资金短缺。我县县乡两级财政收入困难,难以抽出大量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给全面开发带来困难。从总体上而言,我县旅游产业还处于建设阶段,市场化、产业化水平低,从景点到服务和管理机构都还处在初级阶段,还需大力扶持。
(4)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科学和规范化管理。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因无序开发和人为损坏现象仍然存在。如炸山采石对山体的破坏,生产生活废水对水体景观的污染等。
(5)旅游管理机构人员不足,旅游专业人才短缺,尤其缺乏旅游营销专业人员。从总体上而言,我县旅游产业还处于建设阶段,市场化、产业化水平低,从景点到服务和管理机构都还处在初级阶段,还需大力扶持。
(三)未来两年工作展望
在今后两年时间内,我县旅游工作将以豆沙旅游产业开发为龙头,努力打造豆沙4a级景区,争创品牌,实现“一年打基础,二年求发展,三年创品牌”的目标要求。“一点一线三载体三片区”的“1133”旅游空间发展布局。
1、重点把豆沙关作为点、片、库区中的龙头来建设,并突出龙头中的热点、亮点。豆沙关景区的热点、亮点定格在僰人文化,五尺道文化,古镇文化,宗教文化上。充分开发四个方面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成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风景名胜之地,成为我县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精品景区。
2、乡村旅游规划。围绕豆沙旅游这个中心,充分利用水麻高速公路沿线的中和、普洱等乡镇规划发展“农家乐”项目,大力开展乡村生态旅游。中和重点发展水乡风情游乐项目,普洱侧重培育为物资集散地,发展旅游商品购物,逐步形成玩在豆沙,吃在中和,购在普洱的沿水麻高速公路旅游线。规划费46万元。
3、全县旅游普查规划费
作好全县旅游资源普查,更好掌握资源优势情况,为今后开发建设奠定基础,规划好旅游资源、线路,为科学、合理发展我县旅游产业,拟对全县旅游进行详细规划,规划费60万元。
二、“十二五”时期主要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和科学发展观导为指导,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全省第二次旅游创业和文化旅游大
县旅游局旅游产业十二五规划
本文2010-04-11 13:21:30发表“工作计划”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6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