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局十二五民族文化事业规划思路
**州文化局“十二五”时期**民族文化事业规划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全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今年的7月22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继纺织,轻工等规划之后的第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做出的重要扶持计划。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领域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和产品创新”。在此大背景下,我州文化事业正面临着前所为有的大好发展机遇。按照《**州人民政府关于云南省**傈僳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相关工作的通知》(怒政发〔2009〕148号)的要求,我局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州文化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发展思路。
一、规划基本性情况
按照州委建设“三基地、一品牌”的目标要求,近年来,我州文化工作坚持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繁荣为主题,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创新创业,真抓实干,各项文化事业发展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文化工作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都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艺术创作和演出持续繁荣。我们积极利用并创造一切条件和机会,加大民族民间文化的宣传和展示力度。这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省级的“三个一”展演、新剧节目展出演的机会,州县文化部门和文艺团体创作编排了诸如《峡谷神韵》、《母亲河》、《傈僳人》等一批优秀剧节目参加省里的展学演和赛事,取得了不斐的成绩,还有如《哦得得》、《**大小调》、《傈僳欢歌》等一批优秀作品被传唱到国内国外和港台地区,傈僳、普米、那玛民歌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盛典”展示后被录入“中国民歌博物馆”。普米族的《跳龙》在国际旅游节中跳到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傈僳的多声部合唱多次登上了国家级的电影节和国际合唱的艺术殿堂,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惊叹和高度评价。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各种场合的展示,**各民族的文化在国际国内得到了很好的宣传,提高了声誉。还有一些民间艺术先后到日本、泰国进行交流和演出,也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此外,从1990年开始,我们每年在一个乡镇举办一届旨在展示和发掘当地民族文化的乡级农民业余文艺汇演,至今已在18个乡镇举办了18届。乡级农民业余文化汇演的举办,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个展示当地民族民间艺术的平台,为专业文艺团队提供了一批进一步提升并搬上舞台的艺术创作素材,也培养了一批当地的民间艺人和文化骨干。
(二)群众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近年来我们为繁荣群众文化事业做了积极努力,一是大力组建和扶持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目前,全州260个行政村和社区,共建立了168支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他们立足当地自编自创自演,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为当地村民演出,活跃了当地的群众文化生活,也为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了一批接班人。二是积极扶持民间艺术团。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都很重视民间艺术团的发展,特别是传承民间技艺、民间绝技并进行市场化动作的艺术团,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比如泸峰艺术团(传承上刀山下火海绝技)、大南茂民间艺术团(传承傈僳族多声部合唱和傈僳民间三大调),为他们创造对外展示和演出的机会。三是充分利用社会名人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努力探索民间文化的自我传承的途径。著名词作家陈哲先生出于对普米族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在兰坪他办了普米文化传承点,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普米族民间艺人,并在兰坪县城开办了一个以宣传、展示普米文化为主的土风茶楼,积极探索民族文化的传承、展示、弘扬并与市场相结合的路子。对此州县文化部门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予以积极地支持。四是活跃群众文化活动。仅2009年就开展广场文艺活动117场次,服务群众2万多人次,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州文艺辅导人员还精心编创了我州主体民族的广场舞蹈6套及健身操3套,准备下一步向全州各乡镇推广。
(三)文化惠民活动大范围开展。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就是要通过一批具体文化福利项目,将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近年来我局进一步整合资源,开展送文艺下乡、农家书屋建设、“2131”农村免费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仅在2009年,全州文化部门就完成“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1351场,观众275782人次。开展“送文艺下乡”和礼仪性接待等各类文艺演出活动237场次、服务群众58200多人次,并为其他各类文艺活动和会议提供音响服务90场次。完成了43个价值86万的新增农家书屋建设工作。全州各级图书馆接待图书阅览、借阅和查阅人员41087人次,提供各类图书60119册次(电子阅览室全年累计投入使用1722小时,接待读者2010人次)。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从无到有,开创了良好工作局面。2007—2008年由州文化馆牵头,采访了全州四县傈僳族聚居区的傈僳族老艺人60余人次,其中高龄艺人20余人次,收集各类傈僳族民歌170余首,录音1170分钟,录相1068分钟,拍摄图片1600多张,形成了傈僳族民歌手稿87份,傈僳族民歌成品87份,傈僳族民歌成品音视歌曲130单曲(带唱词字幕),艺人小传42份,搜集傈僳族民间乐器14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650页的《傈僳族民歌集》,为我州科学化、规范化、永久化的开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奠定了基础。2009年,根据省文化厅《关于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要求,我们于三月中旬起作准备,上报了民族传统习俗、节庆等共计十一个项目。经专家审定,我州兰坪县白族传统音乐《民歌开益》,泸水县傈僳族传统礼仪与节庆“阔时节”、“澡塘歌会”三个项目入选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州非遗省级申报名录工作又取得了进一步的成果。
(五)文化产业体系初具规模。截至2009年11月30日为止,全州文化市场共有经营单位 602户/家。其中:歌舞厅、卡拉ok厅 5
文化局十二五民族文化事业规划思路
本文2010-04-11 12:10:02发表“工作计划”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6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