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地区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地区旅游管理局《**地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组
二〇一〇年一月
目 录
第一章 **地区“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2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
二、“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4
三、“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三、发展目标 8
第三章 旅游发展总体布局与主要任务 9
一、完善旅游发展总体布局 9
二、重点旅游建设项目 10
三、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10
四、客源市场开拓 20
五、旅游商品开发 20
六、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 21
七、秋冬季旅游 21
八、a级景区创建 22
九、旅游线路培育 22
第四章 实施**地区“十二五”旅游规划的保证措施 24
一、加强领导,实施政府主导下的发展战略 24
二、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用政策鼓励投入 24
三、加强行业管理,实现有序发展 25
四、加强区域联合,实施资源共享 26
五、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旅游从业者素质 26
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7
第一章 **地区“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地委、行署的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强组织领导,理清工作思路,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旅游部门紧紧围绕地委、行署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制定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了地区、县(区)旅游发展规划及部分景区景点规划;强化六县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及景区景点建设,全区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努力打造**旅游品牌,树立**旅游整体形象;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依法治旅,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区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旅游产业“十一五”期间得到发展迅速。实现旅游总收入14亿元,接待游客1465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5万人次,国内游客1460万人次。接待国内外游客从2005年的136万人次增加到到2010年的404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005年的5700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4.6亿元,翻了3翻多。
(一)加强领导,深化了对旅游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地委、行署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十分注重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在历次全区产业结构调整中,都始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成立了由行署专员为组长,地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全区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明确划分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旅游业工作的领导,强化了领导小组的地位和作用,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工作重点。
(二)规划先行,奠定了旅游开发建设的基础
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保护与开发并重、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抓好旅游开发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地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六县旅游发展规划;完成了互助故土园、循化孟达自然保护区、民和桃花园、民和七里寺及农家乐等景区景点规划设计的前期工作;完成了民和药泉山、乐都瞿昙寺、乐都柳湾彩陶等修建性详规,以更新的思路、更高的水平勾画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蓝图。
(三)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了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
“十一五”期间我区重点加大了对交通、通讯、水电、城镇建设、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精品景区的建设力度。第一,形成了较好的通达条件。相继开通了互助、化隆、循化等高等级干线公路,随着一批景区与干线之间的连接道路、景区公路、景区步行道的建成,旅游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招徕游客、扩大客源市场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第二,旅游要素配置进一步完善。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在3344家餐饮住宿点中,规范了50个旅游接待点,建成了6个游客中心,30个旅游厕所。目前全区已有餐饮住宿点3344家(其中:星级饭店12家),拥有床位4500多张,旅行社11家,旅游企业达到50多家,并配套建设了一大批与旅游相关配套的旅游定点商店、餐厅、旅游交通及娱乐服务设施,旅游从业人员1万多人,旅游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三是景区建设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在政府引导性投入资金的带动下,社会各界投入旅游业的积极性高涨,2008年4月以来,全区多渠道投入旅游发展的资金达8亿元,其中,互助故土园景区建设投入资金近1.1亿元,社会资金投入6.9亿元。全区aa级以上景区的达12个,其中互助故土园、循化撒拉族绿色园2个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评定,已成为我区旅游的两大亮点。
(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升了**旅游形象和知名度
“十一五”期间,**地区旅游宣传促销的思路、方式日趋成熟完善。第一,突出整体形象宣传,集中打造民俗、宗教、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品牌。在109国道、省道等车流量大的道路、路口设置了24块大型道路标示牌,突出宣传5条旅游线;与青海省电视台、**电视台、凤凰卫视等省内外诸多媒体密切合作,全方位地宣传**旅游,共制作播出了6多部宣传片,发表10多篇宣传文章(图片),与 合作完成了“走进**”专集1万多册,制作各种宣传资料5万多册;建立了**旅游网网站;通过承办黄河极限挑战赛、环湖赛、全国促进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经验交流会、民和桃花节、千人“安昭舞”、土族“纳顿节”、“花儿会”、等40多个节会赛事活动,对**旅游形象进行广泛持续的宣传;以主题鲜明的民俗品牌拓展市场,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的知名度、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第二,突出重点,加强合作,做好推介工作。积极组团参加北京、上海、大连、西安、重庆、昆明、兰州等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积极开展区域合作,通过加快与连接周边地区的公路网建设,推进与西宁、黄南等州市的区域旅游合作。
(五)加强管理,促进了旅游业健康发展
第一,“十一五”期间,**地区旅游局理顺了地县(区)两级旅游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制定和推行了系列行业标准,推行旅游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制度。共有 家星级饭店和 家旅行社 人经过培训考核取得了《**地区旅游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广泛开展了星级饭店评定、旅游接待点评定、a级景区评定和创建文明景区(点)等活动;严格实行旅行社年审制度和导游人员ic卡管理制度,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规范了行业经营和服务行为,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第二,加强了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旅游执法力度。举办了执法人员培训班,经过培训全区 名干部有 人取得执法资格证,有力地提高了旅游执法水平;制定了《旅游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领导机构,协调配合相关部门,采取集中整治和经常性执法检查相结合、整顿规范旅游市场与旅行社年检、星级饭店年度复核、旅行社门市部清理、投保责任险、投诉受理等常规工作相结合,加大了查处力度,通过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明显改善,游客满意率提高。第三,在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制度,举办了专门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班,尤其是加强了每个“黄金周”的旅游安全检查和督促指导,落实责任制,消除安全隐患,严防各类安全事故特别是重、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第四,在旅游行业广泛开展了行风评议和创优争先活动,表彰了一批先进旅游县、先进旅游企业、先进旅游经营户,促进了行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二、“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确立了旅游业的重要产业地位,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
“十一五”期间,地委行署审时度势,确立了“五组合四统筹”的发展思路,进一步突出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2008年以来,地委、行署深入调查研究,明确提出了构建“秀美**、和谐**”,建设“河湟旅游强区”的思路,使**地区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旅游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地委行署进一步加大了对交通、通讯、水电、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市容市貌的整治力度,随着“2468工程”的实施,**旅游发展环境将更加优化。
(三)注重创新,是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实施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破解了**旅游新发展面临的没有足够的财政资金来投入、没有实力型企业来开发、没有国际国内团队来旅游三大难题,推动旅游业的新发展。
(四)规划先行、政府主导、坚持精品和名牌战略,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十一五”期间,**地区高度重视项目规划设计工作,坚持按规划进行建设,坚持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以政府为主导,加大了以“两县”为重点的精品景区建设,打造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促进了**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五)建设一支作风实、能力强、业务熟的人才队伍,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十一五”期间,**地区旅游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把人才作为最主要的资源和要素,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积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建设了一支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队伍,为旅游重要产业建设提供了保障。
三、“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特色不明显,尚未形成具有独特吸引力的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
**地区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长期以来,旅游产品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缺乏主吸引物;要素配置不成体系,旅游与文化结合度差,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弱。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在**地区大力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具有开发潜力的景区、景点由于地理位置与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同程度的存在可进入性差、通讯不畅、接待设施不完善等情况,制约了**旅游的发展。
(三)客源结构单一,近程游客居主体,对远程游客吸引力不强
目前,**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集中在西宁和周边州市及**地区本身,对省内其他州市和邻近省区的吸引力较弱,较远省份的游客更少。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开拓尚处于起步阶段,海外游客人数十分有限。
(四)旅游业内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主要表现在合理的旅游促销机制尚未形成,促销经费筹措渠道单一,旅游企业促销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开发机制还不完善,对旅游企业管理的权限分散,旅游开发和营销宏观调控能力弱,投资引导不足,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和销售还十分薄弱,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还不高;专门的旅游交通工具和线路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融资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业的机制急需进一步完善和增强。
(五)管理有待提高
从宏观来看,旅游政策法规的制定仍然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旅游服务标准体系还不够健全。旅游执法队伍仍需扩充,执法力度不足,市场监管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旅游市场秩序亟待进一步整顿和完善,急需成立旅游行业协会并尽快使其发挥其作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从微观方面来看,**地区旅游企业还处于小、散、弱、差状态,整体素质较低,竞争能力不强,管理服务水平不高,亏损面广,经营困难,导游人员在语种结构、地区分布等方面不甚合理、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地接能力弱、管理松散,部分企业内部管理差,市场开拓能力低,效益低下。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精品带动,集约化经营,区域合作,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以实施“2468工程”为重点,着力建设“一心六区”,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休闲体育、生态旅游、宗教文化、民族风情五大系列品牌体系,开发提升五条精品线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创建a级景区,努力打造“夏都民族风情与自然生态家园”的新形象。全面提高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和旅游业综合效益,促进**旅游经济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大旅游观念。加强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和部门合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扩大旅游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发展旅游大产业。
(二)坚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全区旅游业要坚持以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为基础,突出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民俗风情及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全力打造旅游“精品”, 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和内涵,提高参与性和吸引力,全力塑造**旅游品牌和总体形象。
(三)坚持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我区地处西宁、兰州两个省会城市之间的区位优势和全区旅游资源分布的特征,在线路设计、资源开发和市场培育上注重横向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双赢。
(四)坚持综合配套,推动联动开发。旅游业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成为配套,形成功能完备的产业链,以精品旅游开发为重点,大力推动宾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工艺品、农畜产品加工的配套发展和开发,才能形成产业优势。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应立足在追求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动态平衡的基础上,使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一个整体,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与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末,全区旅游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实现并保持全区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区接待省内外游客75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4亿元人民币,在初步建成集观光、科考、娱乐、购物于一体的高原休闲避暑度假基地的基础上,旅游资源开发更加有序,生产力布局更加合理,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更加突出。到2020年,全区基本形成五大精品旅游品牌,即以柳湾原始公共墓地、喇家史前灾难遗址、马场垣遗址等为代表的古文化旅游品牌;以瞿昙寺、佑宁寺、夏琼寺、班禅故居、文都寺、街子清真大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品牌;以孟达自然保护区、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乐都药草台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品牌;以互助土族、民和土族和循化撒拉族民俗风情、休闲度假、黄河漂流、歌舞表演等为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品牌;以仿古复制工艺品、民族服饰、民间刺绣、传统风味小吃及干果、调料、中藏药材等系列开发为重点的旅游商品品牌。
“十二五”及2020年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预测
指标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20年
游客人数(万人) 271 358.8 423 456.8 516.2 583.3 653.3 731.7 1075.1
增长率% 40.6 32.4 17.9 13 13 13 12 12 8
旅游收入(亿元) 2.66 4.0 5.0 5.8 7.2 9.0 11.3 14.1 32.2
增长率% 26.1 50.4 25 25 25 25 25 25 15
人均消费(元/人) 98.15 111.5 118.2 126.97 139.48 154.29 172.97 192.70 299.51
第三章 旅游发展总体布局与主要任务
一、完善旅游发展总体布局
根据**地区主体旅游资源的自然分布情况和现代旅游发展趋势,从全局角度出发,依托优势资源构建旅游功能区,确定重点旅游区域和重点旅游景区,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并以此产生旅游的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旅游的全面发展。在空间布局上构建为“一心六区”。
(一)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一心)
把平安镇打造为**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地区位于西宁和兰州两大省会城市之间,兰青铁路和109国道横贯东西。平安镇临近109国道,作为**行署所在地,是**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综合管理功能,能够应对规模日益庞大的旅游群体在**发生的集散、救助、服务、保障等突发事件。
(二)六个特色旅游区(六区)
乡村休闲度假区:以平安县为主要范围,包括峡群林场、夏宗寺、洪水泉清真寺等景点,建设完善以乡村休闲度假为主,形成包括山地休闲、餐饮娱乐、采摘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区。
民俗风情旅游区:以互助县为主要范围,依托互助故土园、小庄村、古城村及周边田园景色景区,以土族文化体验为核心功能,形成民俗文化体验、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民俗风情旅游区。
文化体验旅游区:以乐都县为主要范围,依托瞿昙寺、彩陶博物馆、柳湾遗址等旅游景区,形成集史前文化、历史文化、建筑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观光区。
生态休闲旅游区:以民和县为主要范围,依托七里寺、西沟风景区、桃花园等景区,形成包括山地休闲、滨水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游憩区。
民俗宗教旅游区:以循化为主要范围,依托萨拉人家、文都大寺、街子清真大寺、喜饶嘉措大师纪念馆等景区(点),形成民俗体验、宗教文化、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民俗宗教体验区。
黄河风情旅游区:以化隆县为主要范围,依托李家峡、公伯峡水库和黄河沿岸景观,形成休闲度假、黄河观光、民俗体验、寺庙观光于一体的黄河风情旅游区。
二、重点旅游建设项目
1.互助县:故土园、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佑宁寺;
2.民和县:喇家遗址、寨子岛休闲游憩区、七里寺药水泉、卡地卡哇寺;
3.乐都县:柳湾墓地与彩陶博物馆、瞿昙寺;
4.循化县:撒拉族绿色家园、孟达生态旅游区、文都大寺、街子清真大寺、黄河水上漂流、波浪滩生态旅游观光园;
5.平安县:峡群森林公园、洪水泉清真寺;
6.化隆县:公伯峡旅游风景区、黄河水上游览线、夏琼寺等。《详见**地区“十二五”重点旅游景区(点)建设项目计划表》
三、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一)旅游交通
1.建设一个旅游交通中心——平安。
2.强化东西两大交通
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本文2010-04-09 08:49:46发表“工作计划”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5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