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贸易顺差问题的分析与应对
改革开放以来,在引进外资和鼓励出口的政策导向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78年至2005年的27年间对外贸易增长了68倍,为我国带来大量外汇收入,并逐步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然而,随着对外贸易的持续高速发展,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基数越来越大并呈加速增长之势,已成为经济领域的热点议题,引起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当前我国贸易顺差的发展态势及其影响
保持适度的贸易顺差对于促进国内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利于防止大规模资金流出对本币币值稳定的威胁;有利于保证外债还本付息和支付外资分红、股本收益;有利于增强出口部门吸纳就业能力;有利于推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国内产业升级,等等。
同时也应当看到,当前我国的贸易顺差越来越高,使进出口贸易逐渐出现“失衡”倾向,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我国经济运行的难点。国际上通常以顺、逆差占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贸易不平衡度”,只要该比重控制在10%以内,即意味着一国贸易基本平衡。依据该标准,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占当年贸易总额的比重已达10.1%,开始触及贸易不平衡的边缘。更为严峻的是,我国贸易顺差自2005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年达到1020亿美元的历史高位,2006年跃升至1775亿美元,而2007年仅1至4月份已达633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了87.9%。如果按这一幅度增长下去,预计2007年全年贸易顺差将达2000亿美元之巨。
巨额贸易顺差及其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一是贸易顺差过于集中于美欧,导致贸易摩擦频发。2006年我国出口产品遭遇了83起贸易摩擦案件,主要为美欧发起。为了应对贸易逆差,除了采取反倾销、保障和特保调查等措施以外,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开始在隐蔽性更强的反补贴领域开辟第二战场。二是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巨额贸易顺差意味着国民储蓄大于投资,也意味着大量经济资源为他国所用。国内消费、投资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国居民的福利,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三是促使货币流动性过剩,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巨额贸易顺差推动了经常项目顺差过快增长,导致央行外汇占款增加,加剧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和资产市场泡沫增长。四是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由于对美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美国政治利益集团将目标锁定于人民币汇率问题,对我国的货币自主权横加干涉,并开始直接采取保护性的贸易措施。
可见,巨额贸易顺差及其快速增长已远不只是加剧美欧与我国的贸易摩擦那么简单,而是真正对我国自身经济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维护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应对贸易顺差问题。
二、巨额贸易顺差及其快速增长的成因分析
巨额贸易顺差及其快速增长与我国的产品竞争力、国内需求、国际环境、产业状况、外贸结构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拓宽了出口市场
近年来,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这是造成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固然有生产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提高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依赖低廉的出口价格。这种低廉的出口价格是由于部分牺牲劳动者和社会利益,或让渡政府利益而造成的。
首先,劳动力价格较低。据统计,2004年我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为0.75美元/小时,而同期美国和日本则达到21.97和21.54美元/小时,分别相当于我国的29倍和28.7倍。近两年我国劳动力价格虽有一定提升,但仍然十分有限。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一方面降低了产品成本,推动了出口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国内的消费需求。
其次,社会承担了环境成本。庞大的制造业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企业在获取利益的同时,却将本应承担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转嫁给了社会。仅2005年广东省在环保方面就投入资金534.8亿元,占当年该省gdp的2.5%。
再次,诸多隐性出口优惠。长期以来,许多地方政府以各种政策优惠作为促进出口和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优先供给、出口补贴、出口奖励、认证补贴、展洽会摊位费补贴、出口产品研发贷款贴息、出口信用保险补贴等等。这些优惠政策大大刺激了企业的出口欲望。
(二)国内需求长期相对不足增加了出口压力
与国民经济连续多年的较高增速相比,我国居民消费市场却一直平淡,缺乏充分活力和持续热点。劳动者特别是广大农民工的收入偏低,居高不下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费用,广大农民及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缺失等都制约着居民消费欲望,造成结构性的内需不足,从而不仅抑制了进口增长,也迫使企业不得不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海外市场,这是造成顺差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三)成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出口增长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经济开始加速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入世不仅使我国的商业和法律规则与wto规则更快接轨,而且使世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经济增长有了明确的预期,进一步提升了向我国投资和进行产业转移的信心。这种信心与我国招商引资的鼓励政策相契合,大大加快了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步伐,逐渐巩固了我国作为部分重要工业品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这种“世界工厂”角色的确立和巩固,一方面替代了部分进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有限,也增强了企业的出口诉求。
(四)特殊的外贸结构带来了高额顺
我国外贸结构比较特殊,加工贸易占据了外贸总额的半壁江山。加工贸易作为一种增值的贸易形式,必然带来大量的贸易顺差。以2006年为例,当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8000亿美元,占对外贸易的48.6%,带来顺差1889亿美元,成为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此外,美欧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国内产品对进口的替代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国贸易顺差居高不下和快速增长。
三、调整贸易顺差应坚持四个
一、当前我国贸易顺差的发展态势及其影响
保持适度的贸易顺差对于促进国内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利于防止大规模资金流出对本币币值稳定的威胁;有利于保证外债还本付息和支付外资分红、股本收益;有利于增强出口部门吸纳就业能力;有利于推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国内产业升级,等等。
同时也应当看到,当前我国的贸易顺差越来越高,使进出口贸易逐渐出现“失衡”倾向,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我国经济运行的难点。国际上通常以顺、逆差占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贸易不平衡度”,只要该比重控制在10%以内,即意味着一国贸易基本平衡。依据该标准,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占当年贸易总额的比重已达10.1%,开始触及贸易不平衡的边缘。更为严峻的是,我国贸易顺差自2005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年达到1020亿美元的历史高位,2006年跃升至1775亿美元,而2007年仅1至4月份已达633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了87.9%。如果按这一幅度增长下去,预计2007年全年贸易顺差将达2000亿美元之巨。
巨额贸易顺差及其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一是贸易顺差过于集中于美欧,导致贸易摩擦频发。2006年我国出口产品遭遇了83起贸易摩擦案件,主要为美欧发起。为了应对贸易逆差,除了采取反倾销、保障和特保调查等措施以外,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开始在隐蔽性更强的反补贴领域开辟第二战场。二是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巨额贸易顺差意味着国民储蓄大于投资,也意味着大量经济资源为他国所用。国内消费、投资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国居民的福利,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三是促使货币流动性过剩,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巨额贸易顺差推动了经常项目顺差过快增长,导致央行外汇占款增加,加剧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和资产市场泡沫增长。四是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由于对美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美国政治利益集团将目标锁定于人民币汇率问题,对我国的货币自主权横加干涉,并开始直接采取保护性的贸易措施。
可见,巨额贸易顺差及其快速增长已远不只是加剧美欧与我国的贸易摩擦那么简单,而是真正对我国自身经济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维护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应对贸易顺差问题。
二、巨额贸易顺差及其快速增长的成因分析
巨额贸易顺差及其快速增长与我国的产品竞争力、国内需求、国际环境、产业状况、外贸结构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拓宽了出口市场
近年来,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这是造成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固然有生产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提高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依赖低廉的出口价格。这种低廉的出口价格是由于部分牺牲劳动者和社会利益,或让渡政府利益而造成的。
首先,劳动力价格较低。据统计,2004年我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为0.75美元/小时,而同期美国和日本则达到21.97和21.54美元/小时,分别相当于我国的29倍和28.7倍。近两年我国劳动力价格虽有一定提升,但仍然十分有限。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一方面降低了产品成本,推动了出口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国内的消费需求。
其次,社会承担了环境成本。庞大的制造业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企业在获取利益的同时,却将本应承担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转嫁给了社会。仅2005年广东省在环保方面就投入资金534.8亿元,占当年该省gdp的2.5%。
再次,诸多隐性出口优惠。长期以来,许多地方政府以各种政策优惠作为促进出口和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优先供给、出口补贴、出口奖励、认证补贴、展洽会摊位费补贴、出口产品研发贷款贴息、出口信用保险补贴等等。这些优惠政策大大刺激了企业的出口欲望。
(二)国内需求长期相对不足增加了出口压力
与国民经济连续多年的较高增速相比,我国居民消费市场却一直平淡,缺乏充分活力和持续热点。劳动者特别是广大农民工的收入偏低,居高不下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费用,广大农民及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缺失等都制约着居民消费欲望,造成结构性的内需不足,从而不仅抑制了进口增长,也迫使企业不得不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海外市场,这是造成顺差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三)成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出口增长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经济开始加速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入世不仅使我国的商业和法律规则与wto规则更快接轨,而且使世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经济增长有了明确的预期,进一步提升了向我国投资和进行产业转移的信心。这种信心与我国招商引资的鼓励政策相契合,大大加快了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步伐,逐渐巩固了我国作为部分重要工业品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这种“世界工厂”角色的确立和巩固,一方面替代了部分进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有限,也增强了企业的出口诉求。
(四)特殊的外贸结构带来了高额顺
我国外贸结构比较特殊,加工贸易占据了外贸总额的半壁江山。加工贸易作为一种增值的贸易形式,必然带来大量的贸易顺差。以2006年为例,当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8000亿美元,占对外贸易的48.6%,带来顺差1889亿美元,成为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此外,美欧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国内产品对进口的替代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国贸易顺差居高不下和快速增长。
三、调整贸易顺差应坚持四个
关于我国贸易顺差问题的分析与应对
点击下载
上一篇:对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的几点思考下一篇:浅析县供电企业电费风险防范管理
本文2010-03-28 10:57:37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524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