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林毅夫)
主要观点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对我们党“三农”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收入问题。要长期持续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基本途径是减少农民。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艰巨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周详的规划和部署,并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才能获得最终成功。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新形势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看待建设新农村与中央过去“三农”政策之间的关系,如何落实建设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呢?
建设新农村是对我们党“三农”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2004年和200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两个关于农村问题的1号文件。今年的1号文件,则对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部署。建设新农村与过去的“三农”政策是什么关系?这要从我国农村问题的由来和现状说起。
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始于农村。在1978年底到1984年的短短6年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广,解放了生产力,使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在那段时间,政府高兴,因为解决了粮食问题;城里人高兴,因为农产品市场丰富起来;农民也高兴,因为自己的收入快速增长。在农村改革成功的鼓舞下,我国从1985年开始,把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全面推向城市。此后,农村继续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纳了1.2亿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推动了农村工业化,也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从90年代初开始,大量农民工进城,为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可以说,如果没有农村改革的成功以及大量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我国的改革开放就不会取得今天这么大的成绩。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以后,“农村穷,农民苦,农业危险”的问题又突出起来,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如果农民人均收入按照1998年以来的速度增长,到全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水平时,城乡收入差距将会从目前的3.2∶1扩大到5∶1。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将会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这个问题。2002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出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重大决策。这是对我们党历来重视农民问题、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随后,2004年的中央1号文件,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解决“农民苦”的问题。2005年的中央1号文件,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办法和措施,重点解决“农业危险”问题。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在前两个1号文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其中的一个重点是解决“农村穷”问题。可见,2004年以来的3个1号文件围绕农民、农业、农村问题,各有侧重而又有机统一。农村穷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主要体现在城乡收入和基础设施差距两个方面。就城乡收入来说,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民收入普遍不断提高,但城乡收入差距却从1984年的1.8∶1扩大到目前的3.2∶1;就基础设施而言,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市容市貌大为改善,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远远滞后。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收入问题。只有提高农民收入,“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就“农民苦”而言,现在农业劳动大部分已经机械化,工作强度大大降低,农民感觉苦,不是苦在生产的强度、难度上,而是苦在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看不起病
建设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林毅夫)
本文2010-03-12 22:55:06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4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