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信息报》:破解四川“三农”问题 促进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863下载183次收藏
 

对话背景

改革开放使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改善、收入增加。四川同全国一样,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1979-2005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0%左右。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已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要求,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渐突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已成为制约四川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局的新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把分列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一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战略目标,推动农村工作进入历史新的起点。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十分关注的问题。近日,就如何化解问题和矛盾,促进四川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记者同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总队长滕采模进行了交谈。

专家简介

滕采模 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党组书记、总队长,男,1954年出生,在职研究生,高级统计师。历任四川省绵阳市统计局副局长,四川省统计局工交统计处处长,四川省社会经济调查队队长,四川省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主要学术研究成果有:一是组织参加了多个统计科研课题的撰写研究,其中《关于我省建立新的工业经济评估考核指标体系的探讨》、《把四川建成全国第一食品工业大省》、《论增强我省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对当前四川工业经济运行态势的分析与研究》、《四川民运经济研究》、《人才统计标准研究》等多篇统计分析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和省的奖励;二是主编或合编出版有《农村统计手册》、《工业统计学》、《工业经济效益专辑》、《四川工业企业大全》、《工业统计新制度》、《人口统计手册》、《实用劳动统计》、《统计执法标准》、《迈向21世纪的四川城市》等多部书籍。

农村基层组织职能弱化

农村综合改革滞后

记者:四川省农业、农村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滕采模: 目前,四川省农业、农村虽然发展较快,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尤其是一些长期困扰四川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农村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村投资不足,生产条件改善不明显。建国以来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虽然逐年有所增加,特别是七十年代的农田水利建设,对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乡村的社会服务设施、环境改善、乡村公共设施的投入较少。近十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与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和农村生产发展的需要不协调。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普遍存在水利工程和设施老化,险危工程增加,导致水源浪费和供水不足,致使一些良田好地成了“望天收”。据四川调查总队对金堂、阆中、合江、简阳等5个市县的调查,40%的水利工程处于病险危状态。渠道、池塘淤积严重,灌溉能力大幅下降。新修工程明显减少,报废水利工程日趋增加,更没有资金用于生活环境的改善,乡村基本没有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制约了农业生产较快发展。土地仍是农民生存的基础,也是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的推进,全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加之农村人口的增加,广大农民人均拥有的土地也逐年减少。据调查,2004年四川每一个农村人口拥有耕地仅有0.85亩。

第二,农民综合素质较低,创收渠道窄,收入增长缓慢。“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按照现有的创收渠道,50%以上仍以农业为主,如遇灾害严重年份,很难实现较多的增收。加之,农民综合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四川省8700多万人口中,近70%是农村人口。同时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3年,未达到初中文化水平,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9.7%,初中文化程度占52.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0%。加之,他们散居在乡村,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导致他们信息不灵、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择业面窄,众多的农民只能守着几分田土过着温饱的日子。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能的渠道。在技能素养方面,一技之长的人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只能卖苦力打粗工。2005年四川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803元,没有多余的资金去投资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如果广大农民的收入没有大的突破,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就不可能有大的改观。

第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滞后,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主要包括:农业技术、农田水利、金融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公共安全、乡村规划和基础设施、乡镇、村的行政服务。这些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单靠农民个体和家庭力量是无力提供的,应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才能实现。这些产品与广大农民群众密切相关,广大群众关注程度极高。据四川省统计局信息中心最近对1000户农村住户的调查,最关注的、最需要解决的是:医疗卫生、子女上学、基础设施和增加收入。76.5%的受访者希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70.4%的受访者认为因医疗费用高,怕生病、怕看病;44.4%的受访者认为教育负担重、子女上学难。可见,农民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农村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四川农村文化教育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主要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城市相比差距大,农村卫生医疗服务明显不足和卫生资源配置严重失衡。虽然国家近年加大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建设,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水平低下的状况没有改变。

第四,农村乡镇基层组织职能弱化,农村稳定和谐面临压力。乡镇是党组织在农村基层领导的基石,也是党和政府与广大农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它既是国家的基层机构,又是农民依靠的组织。乡镇虽是一级政府,但权力有限,责任无限。特别是进行了“人事权上收”、“乡财县管”等改革之后,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没有跟上,使基层组织职能弱化,影响乡镇政权的运行。职能在弱化,而肩负的责任又重大,一些乡镇为应付上级的检查不得不插手企业和农民的经营事务以及管理税收、治安、纠纷等。乡镇作为一级政府,由于乡财县管,乡镇一级无财权可言。上级转移支付经费有限,维持正常工作运转都显困难,更没有经费用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为维护稳定,有的乡村领导只得靠借贷维系,又导致债务的增加。

记者: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成因有哪些?

滕采模:当前农村中存在的问题还有社会保障的缺失,乡村镇建设无规划,人居环境条件差,农技服务“网破、线断、人散”等。以上问题的存在,既有历史原因的沉积,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主要成因有五个方面。

一是长期城乡分割,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农村人口的流动,导致农村人口守着几分地过日子。改革开放后,劳动力的流转放开,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口的户籍、家庭、居住等问题,外出人员多数属临时行为,迟早还得返回农村。

二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公共设施的投向,明显偏重于城市。如对卫生、教育、金融服务、公共安全等,城市投资逐年增加,条件不断改善,而农村的投入少而又少,条件不仅没有大的改观,有的还在不断恶化,如部分卫生院、学校几乎处于垮塌边缘。

三是农业投入不足,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的比重下降。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国家对农业投资占总投资额的5%左右,而现在降为3%以下。建国初期农业对工业发展和城市的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随着国家工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农业反哺的力度不够。

四是农村综合改革滞后。近20多年来的农村改革,单项改革不断,综合配套改革不完善;偏重农业生产的改革多,而对乡镇村综合改革力度不够。导致改革解决了某一方面的问题,但另一方面的矛盾又出现。如粮价提高给农民带来增收,随之农业生产资料大幅上涨又冲消了粮价上涨给农民的实惠。减轻农民负担,取消税费,农民高兴,但乡镇村又遇到新问题,公益事业、基础建设等无资金来源难办。虽有“一事一议”的政策,但农民收入不多,出钱办事难,议十件事,成功一件都不易。稍大的公益事业,农田水利建设等,乡村只能望洋兴叹,无能为力。

五是认识上存在偏差。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新农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中国信息报》:破解四川“三农”问题 促进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