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驳“中国能源威胁论”(马凯)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442下载250次收藏
 

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者制造和散布“中国能源威胁论”,说什么中国是国际能源的“掠食者”,中国无限制的能源资源“胃口”是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这是违背客观事实的,站不住脚的。中国过去不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能源安全构成威胁。中国是维护世界能源安全的积极因素。

从事实看,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能源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面对这种形势,中国政府坚持立足国内,开源与节约结合、节约优先的能源方针,一方面千方百计增加能源生产,一方面千方百计降低能源消耗,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1978—2005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16%,支撑了gdp年均9.6%的增长速度。中国能源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比经合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高20多个百分点,比美国高30个百分点左右。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发展中的能源问题,并没有对世界能源造成威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国之所以能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能源问题,首先是由中国不仅是能源消费大国,更是能源生产大国并具有特殊的能源结构所决定的。从能源生产总量看,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2005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0.6亿吨标准煤,是1949年的87倍,是改革开放初的3.29倍,约占全球能源总产量的13.6%。其中,煤炭产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5年达21.9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7.4%;原油产量达1.81亿吨,居世界第6位;天然气产量达500亿立方米。2005年底,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发电量达到24747亿千瓦时,从1996年起稳居世界第二。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目前,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1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8000万平方米,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核电从无到有,发电装机近700万千瓦;年产沼气约80亿立方米,已拥有户用沼气池1700多万口。从能源结构看,我国具有以煤为主的显著特征,2005年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76.3%和68.7%,远远高于全球平均27%和27.8%的水平。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有力地保障了国内的能源供给。只讲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而看不到中国首先是能源生产大国,是片面的。

中国虽然是能源消费大国,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和进口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2005年,人均一次能源消费,世界平均为1.65吨油当量,日本、美国分别为4.13吨和7.97吨油当量,而中国仅为1.18吨油当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4、日本的1/4、美国的1/7。在能源消费中,中国短缺而需要适度进口作为补充的只是石油和天然气。2005年,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为0.242吨,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美国的1/13、日本的1/8;天然气人均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5%、美国的1.6%、日本的5.6%。2005年,中国石油净进口1.36亿吨,人均仅0.1吨,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同期美国石油净进口达6.13亿吨,人均为2.09吨,分别为中国的4.5倍和20倍。日、德、韩等国家几乎不生产原油,年进口量合计达4亿吨以上。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没有人说那些消费水平和进口水平高的国家对世界能源安全构成威胁,反而称消费水平和进口水平低的中国构成了威胁,这显然是不公正的。

近年来,一些人将国际油价飙升归因于中国增加进口,也是站不住脚的,掩盖了石油价格上涨的真实原因。这几年,国际石油价格由每桶20—30美元暴涨到70—80美元,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从经济因素看,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加快增长,对石油的需求有所增加,加之前一时期油价偏低导致对炼油投入减少,炼油能力一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石油价格。但从总体上看,国际石油市场供求是基本平衡的,且供略大于求。近十年来,石油产量和消费量年均增长都在1.7%左右,比较平稳,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作用,石油价格会有一定上升,但上升幅度绝不会如此之高。从非经济因素看,伊拉克重建困难重重、伊朗核问题持续紧张、黎以爆发冲突、极端性气候引发的自然灾害等,都对石油价格上涨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全球几千家基金公司的大量投机资金兴风作浪,进行石油炒作,成为石油价格超常上涨的重要原因。据一些海外专家分析,在原油价格攀升至每桶70—80美元的价位中,基金炒作的投机因素达15—20美元。反观中国,石油进出口长期处于正常的贸易范畴。2005年,中国石油净进口仅占世界贸易量的5.5%,而美国和日本石油净进口却分别占到25%和10%左右。与世界石油进口大国相比,中国的进口份额相对不大,不可能左右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更不会引起国际石油价格的暴涨。去年中国石油净进口下降了5.3%,成品油净进口下降了34%,如果按照某些人的“逻辑”,中国石油进口减少,世界石油价格应该相应下降。但事实上,去年布伦特、迪拜和西德克萨斯原油现货价格仍在大幅上涨,平均涨幅超过了40%。今年以来,中国石油净进口数量是增加的,但国际石油价格却在波动中趋降。显然,把中国石油进口数量作为决定国际石油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进而把国际油价高企归罪于中国,是没有道理的,甚至是别有用心的。

从未来看,中国绝不会对世界能源安全造成威胁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实现工业化和推进现代化的历史时期。客观地讲,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中国能源需求会持续增加。国际经验也表明,就某一国家的能源消费而言,其消耗数量曲线呈倒u型,目前中国能源消费正处于倒u型的爬坡阶段。但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继续依靠自身的努力,主要通过增加国内供给和大力节能来解决能源问题。

首先,我们国内能源供给的潜力仍然很大。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会有所下降,但其主体地位不会改变。煤炭储量丰富,地质理论资源量为5万多亿吨,保有储量为1万多亿吨,探明可采储量还有1145亿吨,可开采上百年。石油还有一定潜力。据全国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成果报告,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为212亿吨,探明剩余可采储量25亿吨,平均探明率33%,处于勘探中期阶段。随着技术进步,增加产量仍有潜力。天然气储量产量有望快速增长,可采资源量为22万亿立方米,截至2005年底已探明可采储量3.5万亿立方米,平均探明率15.9%,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开发潜力大。非常规油气资源比较丰富。2005年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埋深2000米以浅煤层气资源量约37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总量近11万亿立方米。作为常规油气资源补充的油页岩、油砂和沥青等也相当丰富。另据专家推测,我国东海和南海等海域蕴藏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也是未来可加以利用的能源资源。水电、风电、太阳能加快发展大有可为。全国经济可开发水电资源约4亿千瓦,目前只开发了1/4;可开发利用的风能约10亿千瓦,目前只开发了0.13%;太阳能开发利用潜力巨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驳“中国能源威胁论”(马凯)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