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信息报》: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面临生态难题(刘宏鹏 王春雨 董振国)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850下载141次收藏
 

国土部门组织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1.13亿亩,但各主要耕地后备区域的开发均面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压。能否妥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成败的关键。

耕地后备资源生态背景不良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在31个省、区、市都有分布,但大部分位于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其中,新疆的耕地后备资源最为丰富,面积为331.91万公顷;其次为甘肃,面积为75.08万公顷。二者合计约占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数的55.42%。南方和东部的耕地后备资源较少,拥有滩涂较多的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占到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的5%。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设计院调查结果显示,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质量较差。内蒙古、新疆、宁夏的耕地后备资源占全国的52.25%,山西、陕西、甘肃占全国的12.03%。其共同特点是存在干旱缺水、盐碱、风沙、低温严寒等一种或多种限制因素,且限制强度较大,生态环境脆弱。

在东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中,滩涂、苇地等湿地占有较大比例,这些滩涂、苇地、湿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属于极度生态敏感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垦的荒地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东北、西北地区,其产出能力明显不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大量优质耕地被占用,形成了东部优质耕地减少、西部质量差耕地增加的局面。研究表明,仅1985-1999年间,我国耕地面积重心就向西北移动28.337公里,生态背景质量下降2.52%。水土资源配置形势趋于恶化。

目前,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拥有全国62%的耕地,但水资源不到全国的20%。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80%以上,但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8%。

生态环境“决定”耕地后备资源多少与优劣

据调查测算,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总潜力为1340万公顷(20100万亩),其中全国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潜力约600万公顷(9000万亩),占补充耕地总潜力的45%。

我国现有农田中普遍存在着田块分割细碎、田坎过多、道路沟渠不整、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零星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多的现象;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率低,北方农村居民点“空心村”多,南方农村居民点布局零散。这种土地利用状况难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通过合理规划,整治道路沟渠,平整归并零散地块,充分利用零星土地,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313.33万公顷(4700万亩)。通过对现有农村居民点逐步实施迁村并点、治理“空心村”、退宅还田等整理措施,可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中国信息报》: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面临生态难题(刘宏鹏 王春雨 董振国)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